近日,民航局发布《推动民航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加大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在民航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的应用。那么,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背景是什么?《行动方案》下一步具体计划是怎样的?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民航局机场司相关负责人。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进程是怎样的?
答: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主要包含数字化设计、智慧施工管理、智能工程设备及智能生产等内容,智能建造在机场建设领域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数字化应用、智慧施工管理和装配式建造。
BIM技术始于1980年,经过40年的发展,在国际上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标杆企业、垄断性的商业软件、体系化的国际标准。相较而言,我国的BIM应用起步较晚,当前仅有铁路BIM联盟主导编制的铁路BIM标准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对比铁路、公路、建筑业,民航BIM应用起步较早,但前期发展较慢,直到2019年在鄂州机场建设中的全面应用,才带动了行业数字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在国内BIM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次发布《行动方案》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一方面,它是贯彻民航发展新理念的抓手。“十四五”期间,机场建设将聚焦智慧民航建设主线,依托智慧化的理念、技术、管理等手段,实现机场建设运营数字驱动、智能生产、智慧管理、顺畅运行。深入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动民航建设的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既是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打造机场建设品质工程的客观要求,又是转变机场建设管理模式、实施工程要素精准管控的内在需要,也是“四型机场”、“品质工程”落实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也是应对“十四五”发展新要求的重要手段。贯彻“十四五”规划给机场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期间行业要新增运输机场30个以上,旅客吞吐量前50名的机场超过40个需实施改扩建,一大批“多航站楼+多跑道”模式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开建,一批填海机场、高高原机场等复杂建设条件的项目上马,对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行业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仿真技术、数字孪生等数字化手段,提升设计精细化水平和施工管理效率,为科学决策和管控提供支撑。
我们希望逐步建立健全民航智能建造的标准体系,推广可借鉴复制的示范项目,推动形成开放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为世界领先的民航智能建造与全面建筑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民航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的工程应用效果如何?
答:还是以BIM这一典型技术应用为例。目前,从BIM应用的角度看,云上作业实现多人、多专业的协同,提升设计效率。不同专业的碰撞检查减少错漏碰缺,避免了传统工程施工中95%以上的返工浪费。向施工班组可视化交底,“所见即所得”。通过建立精准模型及穿透式信息传递,鄂州机场实现了6个月完成75万平米转运中心的10万吨钢结构施工。与现场实测实量相结合开展可回溯的工程质量验评管理。通过施工模拟及进度管理,实现工期动态管控。基于精准模型开展工程量清单快速计量,提高过程支付的精准性与时效性。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实现视频监控、7×24小时质量安全监督、不停航施工人员和净空管理。并且在远机位登机桥和灯光桥的施工中初步探索了装配式建造在民航领域的应用。 从实践效果看,按照英国NBS年度报告,70%的BIM应用的使用者认为可实现投资减少33%、60%的认为工期可节约50%,鄂州机场的建设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数据指标,以千万级的研发投入换来十亿级的资金减省,一年的集中BIM设计换来了20个月完成148亿元工程的建设。
从政府监管角度看,通过端口接入实现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农民工工资、项目资金使用及工程审计等远程实时智慧监管,将大幅提升监管实效,破解监管人员不足、资金不足的、手段不足的短板。
从机场运行的角度看,精确的BIM模型为构建智慧机场协同决策搭建数字化底盘,在此基础上融合视频监控、场监雷达、光纤传感等感知设备,实现运营场景可视化仿真并指导协同运行。逐步实现BIM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进一步延伸至BIM+GIS、BIM+装配式建造、BIM+参数化设计、BIM+智慧监管、BIM+仿真模拟、BIM+数字孪生等多场景融合应用,助力机场建设运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目前BIM技术应用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难点?
答:尽管民航BIM技术应用已经产生了诸多效益,展现出不错的发展前景,但是当前在应用推广中仍然面临一些难点。
首先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专业人才。目前我们使用的产品普遍是由国外开发的商业软件,缺乏自主可控的BIM软件。而且,BIM技术融合了工程、管理、IT、逻辑等多学科知识,理解掌握的技术门槛较高。因此既懂工程又掌握BIM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但是,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带来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比如鄂州机场在设计施工招投标阶段就组织编写了BIM管理制度、基于BIM的工程计量计价规则、数字化施工管控要求等80万字的管理手册,要求各参建单位按照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设计施工、成果交付、质量验评、计量计价,为新技术应用先行搭建了管理制度体系。相信未来随着这一技术的推广普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也将逐渐优化到位。另外,目前民航仅发布了1部BIM统一应用标准,标准体系不健全;BIM应用取费标准、收益分配政策尚待明确,技术研究、软件研发支持力度不足,市场主体动力不足等也是目前存在的难点。
下一步,为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民航局将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下一步的工作,我们将计划从五个方面开展。
首先是完善标准体系,夯实基础底盘。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群策群力,抓紧编写一批技术标准、合同范本和应用指南,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BIM标准的制定,填补机场标准空白。
其次要加大政策支持,激发内在动力。目前《运输机场工程概算编制办法》正在全行业征求意见,我们将引导合理设计取费,在机场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服务建设模式推广过程中,加大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变革的内在动力。
调动行业资源,打造支撑平台同样重要。充分发挥民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政策标准制定、应用技术升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支撑,为数字技术应用推广交流提供共享平台,提升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培养一批行业领军人才,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厂商等共同开展科研创新。
鼓励先行先试,提供样板示范。面向当前处于不同阶段的新建、改扩建机场工程,征集试点项目,探索民航特色的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建设发展新模式、新途径,及时评估试点工作成效,总结可复制推广经验,为其他市场主体提供样板示范。
另外,我们将会建立评价体系,营造务实氛围。从多个维度制定数字应用评价标准体系,对建设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营造务求实效、创先争优的行业发展氛围。
转自:民航局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