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无线电管理办法》解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7-25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公布了《铁路无线电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令第56号,下称《办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负责人对《办法》进行了解读。


  问:制定《办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2013年3月铁路实行政企分开改革,铁路无线电相关管理职责划入国家铁路局,部分铁路无线电管理和技术人员划入铁路运输企业,铁路无线电频率管理者与使用者也从合一变为分开。2016年11月修订的《无线电管理条例》明确由国家铁路局核发铁路机车设置、使用制式无线电台的执照,并要求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会同国家铁路局制定铁路机车设置、使用非制式无线电台的管理办法。制定《办法》细化铁路行业使用无线电频率和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的具体规则,明确相关许可的审查程序、职责分工、无线电监测和干扰查处机制等内容,是贯彻落实《无线电管理条例》要求的需要,也是适应铁路无线电管理情况变化的需要。


  问:《办法》制定过程中,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开门立法,高度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一是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就铁路无线电管理制度开展专题研究。二是多次会同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就铁路无线电管理思路和机制进行座谈,就重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三是赴有关铁路运输企业调研,听取立法建议。四是书面征求国家铁路局、各省(区、市)无线电管理机构、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等单位意见。五是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办法(草案)》。


  2021年3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办法》。6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交通运输部公布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令第56号),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问:《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办法》结合铁路无线电管理实际,围绕贯彻落实《无线电管理条例》,主要规定了如下内容:


  一是明确铁路无线电管理职责。规定国家铁路局在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业务指导下负责铁路行业无线电管理工作。明确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国家铁路局以及有关铁路运输企业联合建立国家铁路无线电频率保护工作机制,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和有关铁路运输企业联合建立本地区铁路无线电频率保护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频率使用许可委托实施制度。考虑到专门用于铁路运营指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等涉及铁路运营安全的无线电频率铁路业务属性较强,《办法》明确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委托国家铁路局实施前述无线电频率的使用许可。


  三是细化铁路无线电频率使用和管理规范。明确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审批管理权限,细化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证内容。规定国家铁路局根据委托实施许可的无线电频率的频率占用费,由国家铁路局收取并上缴国库。要求铁路运输企业依法使用无线电频率,减少对铁路枢纽和相邻线路等地区的无线电干扰。


  四是明确无线电台(站)设置、使用审批分工。根据《无线电管理条例》规定,明确国家铁路局对在铁路机车上设置、使用的制式无线电台(站)实施许可;在铁路机车上设置、使用的部分非制式无线电台(站),由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委托国家铁路局实施许可,其他无线电台(站)由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审批。


  五是细化无线电台(站)使用和管理规范。明确国家铁路局牵头规划用于运营指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等涉及铁路运营安全的无线电台(站)的建设布局和台址,做好台站周边电磁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要求无线电台(站)设置、使用人应当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无线电台(站)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相关规定和铁路有关技术标准要求。


  六是细化无线电发射设备管理规范。要求研制铁路无线电发射设备使用的无线电频率应当符合国家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规定销售需要取得型号核准的铁路无线电发射设备,应向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销售备案。明确研制、生产、销售和维修大功率铁路无线电发射设备,应采取措施有效抑制电波发射,不得对依法设置、使用的无线电台(站)产生有害干扰。


  七是完善无线电干扰查处机制。明确铁路部门的无线电监测站负责对铁路无线电信号实施监测,查找无线电干扰源。明确铁路部门、铁路运输企业加强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技术设施和队伍建设,增强监测能力和干扰源查找能力。规定铁路部门和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在规划建设无线电监测网(站)时,统筹考虑铁路行业使用的无线电频率保护需要。


  转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