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国摩托车高端市场与出口表现亮眼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5-27





  日前,中国摩托车商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我国摩托车产销176.26万辆和175.41万辆,同比增长2.36%和6.75%;出口摩托车92.27万辆,同比增长25.36%。


  中国摩托车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彬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新鲜出炉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摩托车产业展现出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与外贸出口方面呈现出积极信号。整体而言,摩托车产业在经历了一季度的调整后,正在逐步回暖,尤其以燃油摩托车的增长和电动摩托车出口的持续推动为亮点。


  产销两端双增长 内销回暖


  数据显示,4月,摩托车行业产销实现了产销的环比和同比双增长,这一趋势对于提振市场信心至关重要。


  其中,燃油摩托车的产销分别达到143.98万辆和146.43万辆,较3月及去年同期均有显著提升,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燃油摩托车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生命力。尽管电动摩托车的产销略有下滑,但燃油摩托车的强势表现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得整体摩托车产销总量维持增长,体现了行业结构的动态平衡与调整。


  大排量摩托车成新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排量250cc以上,不含250cc)产销18.55万辆和18.81万辆,同比增长23.01%和15.26%。产销数据抢眼,其环比和同比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这不仅反映出消费者对高品质摩托车的追求提升,也预示着国内摩托车市场正逐步向高端化、休闲化转型。这一细分市场的增长,为摩托车企业提供了新的盈利点,也为整个行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方向。


  品牌竞争格局清晰 头部效应显著


  从企业数据来看,1-4月,燃油摩托车销量前十名企业 (集团)为大长江、隆鑫、宗申、重庆银翔、广东大冶、新大洲本田、洛阳北方、广州豪进、五羊-本田、江门市珠峰,排名第一的大长江销售59.44万辆,排名第十的珠峰销售15.5万辆。


  1-4月,电动摩托车销售前十名企业 (集团)为雅迪科技集团、宗申、浙江绿源、江苏新日、江苏淮海、巴士新能源、五星车辆、东莞市台铃、金翌、隆鑫。


  从品牌角度看,无论是燃油摩托车还是电动摩托车,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的优势明显。大长江、隆鑫、宗申等企业在燃油摩托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而雅迪科技集团在电动摩托车市场占据主导。这些头部企业通过品牌、技术和服务的综合竞争力,稳固了市场份额,同时也引领着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内销降幅缩窄出口保持强劲


  内销方面,虽然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下降,但降幅已明显缩窄,显示出国内需求正在逐步复苏。同时,外贸出口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4月摩托车出口量与金额均实现了同比、环比的明显增长,特别是二轮摩托车出口的大幅增加,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摩托车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为中国摩托车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数据来看,4月摩托车出口92.27万辆,环比增长9.52%,同比增长25.36%。其中,二轮摩托车出口89.38万辆,环比增长11.64%,同比增长28.11%;三轮摩托车出口2.89万辆,环比下降30.92%,同比下降24.57%。


  1-4月,摩托车生产企业产品出口总额25.8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7%。


  1-4月,摩托车出口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为:隆鑫、大长江、重庆银翔、广东大冶、广州豪进、宗申、江门市珠峰、新大洲本田、力帆、大运,上述十家企业共出口191.9万辆,占摩托车出口总量的59.65%。


  经济效益改善 但仍存挑战


  据中国摩托车商会统计的数据显示,1-3月,摩托车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和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均略有下降,利润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1-3月,摩托车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2.66亿元,同比下降1.64%。


  1-3月,摩托车生产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7.92亿元,同比下降4.04%;实现利润总额13.86亿元,同比提高8.33%。


  1-3月,摩托车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体呈现微妙变化,虽然工业总产值和营业收入有所下降,但利润总额却实现了增长,企业通过优化成本控制和提升效率,有效提升了盈利能力。然而,营业成本的下降和财务费用的大幅减少,也反映出行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和金融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在保证现金流的同时,更加注重财务健康和长期发展策略。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摩托车产业在4月份展现了内外兼修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高端市场和出口方面的亮眼表现,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仍需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品牌影响力,并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以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记者 祁晓玲)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