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元旦春节猪肉供应 农业农村部打"组合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2-09





  为持续保障元旦、春节及“两会”期间猪肉供应,农业农村部就恢复生猪产能再出“组合拳”。12月6日,农业农村部下达《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尽快遏制生猪存栏下滑势头,确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确保明年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猪肉市场供应基本稳定;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

  方案对全国各区任务作出明确安排。其中,东北、黄淮海、中南地区为生猪及产品调出区;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销区,自给率要达到并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过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保证掌控猪源达到消费需求的70%;西南、西北等地区为产销平衡区,要确保做到基本自给。

  01 “公司+农户”等方式助力中小养殖户恢复生产

  今年8月以来,各部委已先后就恢复生猪产能问题下达补贴措施,年末将尽,此次方案敦促各地抓紧落实2019年项目资金,指导养殖场户尽快开工建设;及时下达2020年项目资金,加快项目执行进度,尽快形成实际产能。

  比如,在此前基础上,方案对各级政府补助拨付时限作出明确。明确规定,落实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经费,县市加快补助资金拨付进度,在三个月内将补助资金给付到位;总结推广抵押贷款试点经验。督促地方细化落实种猪场、规模猪场流动资金和建设资金临时贷款贴息政策,及时兑付贴息资金;同时,继续加大农机具补贴力度等。

  保障养殖用地方面,配合自然资源部门落实生猪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政策,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简化用地程序等;对打着环保名义搞“无猪市”“无猪县”的,一律责令整改;三年内再创建120家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标准化示范场。

  而鉴于我国养殖户多为中小散户,资本实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等养殖痛点,方案强调,帮扶中小养殖户恢复生产。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9省(市)各选择1—2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级市,推动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与地方对接,通过“公司+农户”、托管租赁、入股加盟等方式,对中小养殖户实行包片帮扶,带动有能力有意愿的中小养殖户增养补栏。

  生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分析表示,当前全国养猪场众多,年出栏量在万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就有3000-3500个,想要申请到补助资金,竞争较激烈,小型猪场获得补贴的难度更大;同时,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补充建议道,当下在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恢复生猪产能的同时,通过普惠型政策发展扶持中小型养猪场不失为良策。

  02 特聘动物防疫人员1万人左右

  在李国祥看来,非洲猪瘟疫苗尚未问世,恢复生猪产能,保障市场供应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防疫成为眼下实现恢复产能、保供稳价的攻坚之役。

  继去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已下达三份防控疫情、稳定生产的政策文件,但瞒报、迟报等乱象依旧屡禁不止。在今年9月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瞒报、迟报疫情导致疫情扩散蔓延的,从严追责问责,压实规范防疫报告”等。

  此次方案则在此前基础上提出发动民间力量,设立非洲猪瘟疫情有奖举报热线,社会公众举报非洲猪瘟疫情以及违反非洲猪瘟相关防控规定情形的线索,经查证举报属实的,给予相应奖励。

  针对地方防疫设备落后、专业人才匮乏、体制机制僵硬呆板等问题,方案提出,在压实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督促其落实物理隔离、化学消毒、生物免疫等综合措施的同时,健全动物防疫体系。

  江苏省灌南县畜牧兽医站王恒昌认为,“三分市场、七分养”,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疫病控制。国家鼓励大型规模化发展,而我国中小规模养殖户、散养户大量存在的现状在短期很难转变,所以村级动物防疫员还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重要基础。目前,防疫员尚存在专业素质低、工作待遇差、流动性大等问题亟待解决。

  基于此,方案督促地方抓紧完善省市两级动物防疫行政机构,加强市县兽医实验室技术支持能力,按照“三权归县、服务在乡”的管理机制,设置乡镇或区域性畜牧兽医站,通过“以钱养事”等机制配备乡村防疫人员,尽快补齐防疫机构体系和人员队伍等短板。在畜牧养殖大县实行防疫人员特聘计划,特聘动物防疫人员1万人左右。

  此外,在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方案建议采取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或就近直接还田利用等方式,解决中小散养户粪污处理问题。到2020年底,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强化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确保无害化处理企业可持续运行等。

  03 “场厂挂钩,定向供应”

  为应对防疫需要,今年初以来,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和海南等中南六省(区)通过重点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方式,推进“调猪”向“运肉”转变。业内人士曾就此预测,鉴于产销量低产能分布不均,一旦外地活猪不能进入,叠加后市需求逐渐增加,当地猪价势必出现一波涨势。

  对此,方案明确,推动主销区提高生猪自给率,在提升本地生猪产能基础上,到有条件地区协作建立生猪养殖基地,采取“厂场挂钩,定向供应”等方式,增强生猪供应保障能力。与此同时,依托直联直报平台、《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系统、生猪屠宰统计监测系统,保障种猪和仔猪有序调运,支持生猪及其产品“点对点”调运,促进生猪及产品有序流通。

  近日,中南六省(区)防控应急指挥部联合发布《关于中南区试点实施活猪调运有关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自今年11月30日起,中南六省(区)通过“点对点”从区域外调入肥猪。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上述措施是充分考虑了行业转型升级政策方向和当前稳产保供实际,网上“全面禁调”传言均不符实,就当前调运情况来看,从区域外调入的猪肉和活猪数量尚未发生明显变化,猪肉价格总体稳定。

  从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来看,截至12月5日14点,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43.49元/公斤,较11月5日的51.27元/公斤下降15.17%。目前,全国猪肉价格已完成四周连降。

  此外,方案还对面向市场终端关键环节的屠宰加工企业作出规范。比如,优化主产区生猪屠宰产能布局,支持优势屠宰产能向东北、黄淮海和中南部分省区养殖集中区域转移,实现与养殖布局相匹配。同时,继续整顿清理小型屠宰场点。到2020年创建100家标准化示范企业等。

  事实上,今年11月,农业农村部已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屠宰监管的通知》指出,将从严审批定点企业,确保小型生猪屠宰场点以县为单位计算,只减不增。截至今年10月底,生猪屠宰企业数量已由2018年底的9476家降至5005家。而在保留的屠宰企业中,仍有近2800家年屠宰量2万头以下的小型屠宰场点,占比约达56%。

  李国祥建议,在关停“小、散、乱”的同时,可考虑大型合规屠宰场在部分偏远地区设点屠宰,并给予养殖户适当优惠激励,“短期内猪价居高不下,如果能充分考虑到民间风俗和实际利益需求等现实因素,帮助政策更好落地”。


  转自:北京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