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冬奥会将带来什么?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5-08-04





  “BEIJING 2022”——7月31日,当这一组合出现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举起的纸页上时,国人无不心潮澎湃。人们开始以各种方式庆祝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鸟巢外的巨型屏幕下,聚集的群众纷纷拍照留念;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庆典广场上,大型联欢活动高潮迭起;张家口各条街道上,商家挂起国旗,市民更以欢庆传统节日的方式跳起舞蹈……

  欢欣鼓舞的背后其实是民众更多、更大的期待。经历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人对奥运会的感受不再局限于“盛事在我家”的兴奋与自豪,还有“奥运”给予的切实回馈。如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已成为人们日常锻炼的好去处,提速扩容后的公共交通也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北京因此更具国际都市魅力。

  那么,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又会带来什么?

  1 全民健身:带动3亿人上冰雪

  北京在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申办报告》中提到,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可以带动3亿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巴赫对此尤为欣赏,“北京为我们勾画了将冰雪运动推广至数亿人的前景”。他表示,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作用,借助冬奥会促进冰雪运动的普及,是国际奥委会最为赞赏之处。

  “作为一个北京人,如果冬天不滑冰玩雪,生活该有多么寂寞”,老北京人滑冰的传统由来已久。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年轻人来说,什刹海滑冰可是比当今“唱K”更为时尚的“秀场”。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年轻的姑娘、小伙儿们身穿将校呢大衣、头戴羊绒皮帽、系一条拉毛围脖,在什刹海冰场上较量冰技、追逐玩耍的场面,让人印象深刻。

  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再一次点燃中国人的冰雪激情,京张两地尤为明显。家住张家口的刘小蕊有着很直接的感受,“5年前我在家乡开始学习滑雪,当时滑雪场数量少,前来滑雪的也多是当地人。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大型新建滑雪场涌现出来,‘京’、‘鲁’等外地牌照的车辆也多了。”

  位于长城边上的冰雪小城崇礼县,因申办冬奥会而吸引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连年创下纪录。据张家口申奥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2013年,崇礼县雪季接待滑雪人数101.6万人次;2013年-2014年则达到142.24万人次,同比增长40%;2014年-2015年雪季以来,崇礼共接待游客167万人次,同比增长17.4%。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对本报表示:“冬奥会是实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良好契机,将大力推进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

  对于如何借助办冬奥的东风“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将以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为助力,在7年左右的时间里,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拉动、规划策动、宣传鼓动等重要手段分步实施。“首要措施是大力加强冰场、雪场建设,从数量上满足人民群众冬季运动锻炼需求。”

  目前,全国已建500多个滑雪场。民众参与度的提高也推动着冰雪运动的南移,越来越多的冰雪场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落地生根。例如,在上海,已有各类大大小小的冰场11片,社会化的俱乐部5家。

  “可以看到,冬奥会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民众体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体育的核心价值,建设‘健康中国’。”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裴东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经历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积淀后,我国民众更多地回归“人文奥运观”,对奥运会的追求也更加“以人为本”。

  在中国滑雪协会副主席朱志强看来,推广冰雪运动的重中之重在于教育。要提高办赛以及冬季体育运动的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他所在的哈尔滨体育学院就在本科课程上设置了冬季运动专业课。

  无独有偶,去年,张家口专门组建了2所青少年业余冬季运动学校,成立了6支冰雪业余队,60个体育老师兼职对业余队约460个学生进行训练。北京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也在空前迸发,目前仅中小学冰球队已经接近百支,2000多个小朋友在打冰球,去年年底举办的北京青少年冰球联赛也大受欢迎。

  2 经济发展:交通便捷促进就业

  2015年1月6日,北京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办报告》,明确提出“三大理念”——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其中参与《申办报告》起草的专家表示,《申办报告》更多聚焦增加体育人口、拉动城市发展等内容,与国际奥委会倡导的举办奥运会对自身长期发展的影响与改变不谋而合,成为一大亮点。

  让奥运会回到了城市与人民中间,正是此次冬奥会的理念之一。“举办冬奥会将加强京津冀地区‘水电热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地道路网络的形成,增进互联互通。”蒋效愚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交通一体化有望成为突破口之一。

  目前,备受关注的京张高速铁路已开工建设,预计将于2019年完工,届时两座城市间的往来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为50分钟左右;北京新的国际机场预计也将于2019年投入使用。便捷的交通除了将更好地服务于世界各国运动员参加2022年冬奥会,也将为京张两地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推动京津冀地区间优势互补,缩小城市发展差距提供契机。

  对于张家口来说,自身生态环境良好,但也是河北省经济不发达地区,如今成功申办冬奥会将提供难得的发展良机;对于北京来说,建立“环首都经济圈”,可以转移出去一部分功能和人口,让拥堵的大城市“喘口气”。

  奥运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巨大。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行市场开发计划时,曾创造了12亿美元的国内市场开发收入。2022年冬奥会,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将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以冰雪运动为突破口,将切实促进三地旅游经济繁荣,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蒋效愚指出,尤其是张家口市,在冰雪制造、场馆运营、休闲旅游等环节,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事实上,自2013年京张宣布联合申办冬奥会以来,张家口市便迎来新的发展热潮,正朝着新型生态产业城市、世界级冰雪运动中心和国际化的休闲旅游胜地的建设目标迈进。以雪上运动发达的崇礼县为例,这个常住人口仅有3万余人的县城把申奥和旅游结合起来,将生态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现已云集23家星级酒店、多家快捷酒店和各种档次的雪具店;而被各大雪场带火了的“农家乐”村庄也有望因此受益,成为升级版美丽乡村。

  “过去很少有人知道崇礼县,但是自从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冬奥,张家口和崇礼县的知名度就越来越高,来滑雪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在2014年到2015年这个雪季,来万龙滑雪的客人数量大幅增长了80%。” 崇礼万龙滑雪场总经理于栋林兴奋地说。

  “崇礼作为北京的‘后花园’,拥有巨大旅游资源优势。”裴东光对崇礼的未来作出展望,“7年后的崇礼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滑雪爱好者的天堂,还将成为‘东方达沃斯’。”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张家口市签约2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20多项。据初步估算,冬奥会可为当地带来3500亿元投资,增加20万个就业机会。分析人士指出,冬奥会将使得冰雪运动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促进旅游观光休闲业及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链发展,因此带动的就业人数和市场同样十分可观。

  3 环境改善: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近年来,“奥运蓝”、“APEC蓝”等新词的出现和流行,表现出民众对北京空气质量的热切关注和期盼。“在奥运会后,还能继续保持‘奥运蓝’,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才是一届绿色、祥和的奥运会。”裴东光对于2022年冬奥会同样充满期待。

  “北京市一直高度重视污染治理,从1998年起连续采取200多项措施治理大气污染,空气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北京市市长、北京2022冬奥申委主席王安顺表示,2013年,北京实施为期5年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投入1300亿美元,对汽车排放、燃煤排放等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采取84项具体措施,收到明显效果。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见证北京城市环境的改善。“前几年的时候,北京的雾霾天来了就赖着不走,一连好几天都是雾蒙蒙的。这两年几乎没再出现过这种情况,最多也就两天吧,霾就散干净了。”市民张言勋说。

  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北京周边省区市联手行动,此次京张联手举办冬奥会,能更好地形成优势互补。业内人士认为,张家口市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低纬度、高海拔、温度适宜、空气质量优良,这是成功申办冬奥会的有利条件。冬奥会将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帮助京津冀治理环境污染、提升空气质量。

  “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个率先的突破口之一。”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说,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示范区”,以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定位之一,说明要实现宜居目标,现状亟待改善,就是要统筹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化布局,加强污染防治和修复生态系统。

  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签订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协议,今年,北京市将投入4.6亿元支持河北省的廊坊市、保定市的大气治理。天津也将投入4亿元支持唐山、沧州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多地联防联控、持续治理的措施效果正在逐渐显现,环境效益逐步释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京、津、冀、晋、鲁、蒙、豫7省区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5.4%;其中,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1%。

  “我们的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到2022年,北京PM2.5指标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降低45%左右。2008年北京奥运会超额完成了绿色奥运承诺。在京张两地及周边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蒋效愚说。

  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并不会成为行动的终点。王安顺表示,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2018—2022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继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标准更高、措施更严、工作力度更大,北京及周边各省区市将进一步建立完善联防联控联治联动机制。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