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公车改革,须从更精准处着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5-08-26





剑指“车轮上的腐败”的公车改革启动以来,效果如何?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情况不容乐观。在今年7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中,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问题仍然最突出,达到680起。这一现象提示我们,消除改革中的顽症,仍然需要更进一层的推动力。

公务用车由于带给群众直观感受最强烈,因此群众的改革期待最大。去年7月,中央印发关于公车改革的两份文件,《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不少地方、单位和部门稳步推进公车改革,取得不错的初步成效。但显然还有不少单位和部门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步入深水区的改革具有复杂性。当公车改革遭遇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差别性,无疑就需要更加精准细致的分类突破。

公车改革初期,那些与公务需求完全无关的“特权式”私用,是引起社会普遍不满的突出现象,一些网友用“随手拍”的形式记录下身边的公车私用,就是公众不满的集中表现。应该说,基于当时此种情况,从社会舆论到具体改革方案制定者,都形成了公车必须改革的高度共识。从改革的视角看,严抓作风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特权式”公车私用问题无疑是一个重要突破口,是推进公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取得改革共识的关键一招。如今,人们在一些高档消费场所、饭店、会所门口,已经很难觅到公车的踪影。

然而,要祛除“特权式”私用,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前者比如抓作风,比如严格管理,从根本上说动的只是一些人的不当利益。但治本,比如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因为改的是“存量”,势必会动很多人的既得利益。这也正是一些人表示“不理解”“不情愿”的原因所在,因为谁也不愿意曾经的“福利”被取消。

现实问题客观存在。比如,有些工作岗位需要经常下乡,缺乏公务用车的确给工作带来不便;有的单位核定车补后,一些职工出勤出差需要“倒贴钱”;还有一些地方“公务出行多而级别低的拿得少,公务出行少而级别高的反而多拿”。也有离退休老干部诉苦,曾夜间突发疾病,家中无车,而单位也慑于规定不敢派车送医,让老同志心寒。诸如此类的情况,使各地的改革在进度上参差不齐,一些地方在推进改革时甚至表示“不愿意成为领头羊,以免面临过多关注”。这其中既有公车的福利享受问题,也有实际公务需要和具体差异因素,这就需要精确发力、精准用力,才能让公车改革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设计制度时最大限度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工作性质和不同层级的公平和公正,不宜一刀切。比如,陕西对改革标准进行精细划分,将取消公车后的省级机关公务交通补贴分为7档;广东一些地方,则没有完全按照行政级别来确定,而是按照岗位性质划分,乡镇长作为“一线领导”,反而比“级别更高”的机关干部补贴要多,而一些副厅级干部已经习惯“骑自行车去开会”。与此同时,对那些潜伏在暗处的作风顽症,比如名为“公车服务平台”,实为领导“专车”的现象,也要给予更加精准的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要求,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在千头万绪的改革事业中,公车改革和其他改革一样,牵连着方方面面。做到“精确”和“精准”,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26日 05 版)




  转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