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为世界经济带来信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1-25





  ——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年会与会者积极评价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贡献


  ■中国智慧在于主张全世界共同努力,找到更好的合作方式,利用彼此优势,使彼此更强。


  ■中国在短短40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原因何在,成为许多人最想探求的秘密。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充分体现了中国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年会1月22日至25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架构”。超过3000名各界精英齐聚达沃斯,围绕近400个相关话题展开讨论。中国议题、中国声音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的影响力持续上升,为处在十字路口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指引方向。


  “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奇迹,每个人都想了解背后的原因”


  两年前的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习近平主席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提出了清晰有效的中国方案: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发展。


  “两年前,习近平主席就已在这里明确提出了解决全球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表示:“杰出的领导人会坚持正确的方向、有效的方法。中国智慧在于主张全世界共同努力,找到更好的合作方式,利用彼此优势,使彼此更强。”


  马库斯·迪恩是瑞士主要报纸《每日导报》的资深记者,已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进行报道。回忆起两年前聆听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他仍记忆深刻:“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深邃地洞察到了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国的方案已被时间证明是有效的,我们身处危机之中,更应对世界的发展进行重新思考。”


  穿梭于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年会的各个会场之间,很容易就会发现,只要是与中国相关的活动,就会吸引大量参与者,常常有人因场地条件限制无法入场而沮丧不已。中国在短短40年里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成就原因何在,成为许多人最想探求的秘密。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原因作了精辟的概述,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大门。


  英国四季集团投资公司合伙人维罗妮卡·巴达赫正排队准备参加“中国经济展望”活动。她告诉记者:“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奇迹,每个人都想了解背后的原因。两年前,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给出了答案。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我对此十分感兴趣,这正是我为什么参加这个活动的原因。”


  美国凯雷集团联合首席执行官格伦·扬金表示:“虽然人们总对不同发展模式进行讨论,但我有一点非常确定,那就是中国40年的发展成就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行!”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贡献给经济全球化的最好礼物”


  “中国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常博逸对记者说:“很多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都希望学习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经验。比如中国近年来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通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皇家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表示:“真正读懂中国将使全球受益。”


  “一带一路”倡议是本届年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与会者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合力应对全球挑战、使发展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生动实例。“一带一路”建设将极大促进全球范围内贸易、资本和人才的互联互通,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提供动力,对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将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官员彼得·汤姆森对媒体表示,习近平主席一直在强调互利共赢,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理念。我们应该尊重彼此差异,同时维护我们的共同利益。“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21世纪促进发展的主要方案。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表示:“与西方不同,中国倡导的经济全球化将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最好的体现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充分体现了中国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一带一路’是一项伟大的倡议,并已经在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展现出明显效果。”阿齐兹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贡献给经济全球化的最好礼物。”


  谈及“一带一路”倡议,出席本届年会的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表示,对阿塞拜疆来说,创建一个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其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阿塞拜疆绝对支持这一合作共赢的倡议。(记者 郑彬)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