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亚行测算,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未来8~10年,亚洲每年资金需求将达7300亿美元,世界银行的测算更高达约8000亿美元。]
作为过去10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迟迟缺乏一个金融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眼下这一局面终于得到改变。
7月24日,亚洲金融合作协会(AFCA)(下称“亚金协”)召开成立大会。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亚金协目前已有来自五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7家金融机构作为协会创始会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日发去贺信指出,中国积极倡议支持筹建亚金协,以“联通合作、共治共享”为宗旨,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发展。中方愿与相关各方共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亚金协可以提供有力支撑。
李克强表示,希望亚金协秉承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理念,积极探索,团结协作,逐步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交流与合作的促进者、标准制定的引领者、安全与稳定的维护者和全球金融治理的共建者,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健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成立大会。
亚洲资金缺口依然大
早在2015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探讨搭建亚洲金融机构交流合作平台。此后,李克强多次提出成立亚金协的倡议。亚金协于2017年5月11日正式成立并定址北京,并被列为“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果之一。
此次亚金协成立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指出,当前,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亚洲地区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资金需求缺口大、融资需求层次多、可持续性要求高。
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未来8~10年,亚洲每年资金需求将达7300亿美元,世界银行的测算更高达约8000亿美元,而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这两家最大的国际金融机构,每年在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额仅约300亿美元。
与此同时,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亚洲都是受害者之一。从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金融海啸,每次亚洲都承受巨大损失。
亚金协理事长、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指出,过去10年亚洲GDP增速保持在7.7%,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度达一半以上。亚洲金融机构迫切希望有互联互通的组织,对地区经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加入亚金协的107家金融机构,从地区分布来看,亚洲区内外会员分别为85家和18家,所占比重分别为82.5%和17.5%。它们不仅包括各类型的金融行业社会组织,而且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资产管理、金融教育以及金融服务各领域;各机构既在所属国家、地区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也在所属金融领域具有充分的行业代表性。
今年5月的亚金协成立工作会议上,已经审议并通过了《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章程》等十三项议案。
在此次成立大会上,亚金协秘书长杨再平指出,作为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亚金协的核心主业是合作,将致力于搭建区域金融机构合作平台,加强交流与金融资源整合,共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避免再次发生区域动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联通合作”的同时,是“共治共享”,通过制度安排,让会员共同治理协会,共享服务和成果。
提供亚洲视角
目前,包括全球范围以及各区域都相继成立了致力于支持金融市场稳健风险管理的金融协会。比如,成立于1983年的国际金融协会(IIF),其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成员包括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商业银行和金融投资机构,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养老基金、评级机构和保险公司等,共计400多家。
在欧洲,有欧洲金融协会(EFA),美洲、非洲也都有自己的金融合作协会。但亚洲却一直缺少一个金融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
捷信集团既是IIF成员,也是新成立的亚金协成员。捷信集团董事、首席公共关系及投资方关系官梅恺威(MelCarvill)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亚金协将能够提供更多亚洲金融机构的视角。
梅恺威称,借助于亚金协这一平台,各金融机构及相关人员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利共赢。通过分享经验做法进行问题防范,以及通过数据共享全面了解掌握金融市场,这对于预防区域金融风险十分关键。
亚金协也吸引了来自亚洲以外的会员。匈牙利银行业协会首席顾问JanosMuller对第一财经表示,匈牙利银行业协会此前与韩国银行业协会等,都有联络与合作,有些还有定期的会议机制。日后希望通过亚金协,展开更多交流合作。
此外,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已经于2015年12月成立并于次年1月开业。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在前述大会上表示,非常期待跟亚金协进一步的合作,推动亚洲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有业界人士表示,无论是成立亚投行,还是此次搭建亚金协,建设“一带一路”和维护亚洲金融稳定都需要系统的金融支持,需要更多国家和组织参与其中。
转自:第一财经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