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直击难点 增进福祉暖心提气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3-07





  听闻平台要给骑手缴纳社保,北京美团骑手刘健心里多了份踏实。“跑单时更有底,遇到风险也更从容,因为有保障、有托底了。”外卖平台纷纷给骑手参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迎关键拼图,成为民生改善生动注脚。


  回顾2024年,基础养老金提高,房贷利率下调,直接结算范围扩大方便异地就医,民生工作有亮点,但仍有痛点。全国两会启幕在即,民众期待在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方面有更多获得感。


  稳就业、促增收更有力


  就业乃民生之本。去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升级为“1200万人以上”,最终完成1256万人。


  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规模为1222万人,再创新高,就业总量压力更大,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较突出,还面临人工智能替代带来的新挑战。


  “强大的DeepSeek(深度求索)迅速普及,让我很焦虑。”一位求职者如是说。


  “调研中发现智能工厂的无人化程度超出想象。”一位最近做了民生领域进展情况调研的权威智库专家对中新社记者说,很多工厂流水线上甚至看不到一人。但同时高校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仍有脱节,很多学生没有学到货真价实、能匹配社会需求的知识技能。


  老问题和新冲击交织,稳就业力度需加大。让更多人端上、端稳饭碗,关系民众收入和预期,更关涉提振消费大局,民众期待全国两会给出更多新招实招。


  上好学、看好病更容易


  诸多受访者对教育问题反映较多。“教育内卷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我碰见过一个案例,教育部门明确课后作业每科不超过半小时,但实际上写完全部作业每天平均要3个小时。有的地方初中生作业甚至写到晚上10点、11点,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上述专家表示。


  “当前孩子压力依然比较大,中考分流但职校质量不高,加剧教育焦虑。”代理过多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泰和泰(太原)律师李丽娜还观察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律常识教育不足,一些未成年人对法律缺乏敬畏心,需引起重视。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持续深化“双减”。在解决教育痛点方面,民众期待全国两会有进一步部署。


  看好病亦是民之关切。2025年开年,医疗领域利好不断,扩大跨省共济应用地域范围,开展新批次药品和耗材集采,发布第一版丙类药品目录,这些新福利已经或即将落地。2025年底前,全国90%统筹区将通过“医保钱包”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跨省共济给父母、配偶、子女等近亲属。


  如何提升基层医疗能力尤其是农村地区诊疗服务水平,药品集采怎样给老百姓更多定心丸,如何保障创新药研发,这些民生之问也希冀在全国两会议事厅得到回应。


  “一老一小”更有温度


  应对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


  为破解生育率持续走低,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发布《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多地纷纷出台生育补贴、优化生育休假等相关措施。


  “婚育、养育、教育成本仍相对较高,需要真金白银鼓励生育,用实实在在的支持为民众真真切切减轻压力。”上述专家表示。


  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老有所养升级为老有优养,老人亦想要有诗与远方,催生银发经济等新增长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发展银发经济。


  回应多层次、品质化养老需求,让3亿老人从“生存养老”迈向“诗意优养”,真正释放万亿级市场潜能,仍有诸多短板要补,老有所养工作期待刷新进度条。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站在新起点,民生礼包的扩容既是经济账,更是治理考卷。从兜底保障到品质提升,从单一施策到系统集成,民生改善正在打开新维度。当制度设计与个体命运在两会时空交汇,那些带着烟火气的期待,终将在现实里开花结果。(中新社记者 李金磊)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