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渐近,背后是这四大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9-13





  专家表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一大原因,是为适应当前的人口发展形势,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如何理解人口结构变化和退休年龄调整之间的关系?“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趋势一:寿命升,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


  我国已进入长寿时代,人们生命历程中的老年期更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说,根据预测,到2030年之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是大概率事件。


  “快速长寿化、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延长,意味着退休年龄余寿大幅提升,而且未来会继续增高。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现行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5周岁或50周岁的法定退休年龄,70余年未作出相应调整。”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说。


  “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上世纪50年代确定的,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不到50岁。”原新表示,“延迟退休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改革,包含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需要。适应人口预期寿命增长是其中一项重要考量。”


  趋势二:素质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4年


  随着我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人口素质显著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由1982年的刚刚超过8年提高至2023年的11.05年,特别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4年。


  “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2.5亿人。与过去20岁左右就参加工作相比,现在年轻人硕士毕业差不多25岁、博士毕业近30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援引一组数据指出,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时间推迟,而退休年龄不变,不利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如果在自愿、弹性前提下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同时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使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发挥更多作用,将有利于释放新的人才红利,同时有意愿的劳动者也能增加收入。”郑秉文表示。


  “未来发展的机会就是用素质换规模、用素质换结构。”原新说,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综合施策,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与优势。


  趋势三:老龄化程度升,老年人口占比将超三成


  人口老龄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人、占比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人、占比15.4%,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


  “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加凸显。”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说,老龄化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挑战。尽管延迟退休年龄不能完全解决老龄化问题,但是能够提高劳动参与率,让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大龄人员可以选择继续从事一定工作。


  “‘50后’‘60后’及即将变老的‘70后’,是恢复高考后的直接受益者,越往后受教育程度越高。未来,大龄劳动者数量会更多、素质会更优,在完善稳定就业、劳动保障等政策下,他们也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原新说。


  趋势四:劳动力总量降,劳动年龄人口约8.6亿人


  在人口经济学中,16至59岁人口被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他们是社会生产的主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8.6亿人,占全部人口的61.3%。从总量看,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依然较大,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劳动力要素是决定经济长期走势的关键要素。”郑秉文表示,我国人力资源依然丰富,但着眼于潜力和后劲,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调节让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从结构看,劳动年龄人口中的青年群体、大龄群体人数占比呈现一降一升态势。这意味着在劳动力市场上,匹配就业岗位能力最强的人口趋于相对减少。”赵忠表示。


  在他看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属于客观发展规律。渐进式延迟退休,可以推动有意愿的大龄劳动者成为充实未来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平滑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曲线。(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