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各地在具备条件的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充分挖掘工程项目吸纳当地群众就业潜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调度,2023年前三季度,各地通过在相关建设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已吸纳174万余名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34.7亿元,人均增收1.3万元,有效拓宽了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城乡就业困难劳动力就近就业渠道。
在61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已吸纳17.7万名群众就业。25个省份在61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涉及交通、水利、能源和生态等建设领域,前三季度已吸纳17.7万名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9亿元,带动人均增收1.6万元。其中,四川、西藏在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共吸纳2.6万名当地农牧民群众就业,人均增收2.6万元。新疆、宁夏在西气东输四线中段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共吸纳230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人均增收3.4万元。山西在七河五湖水生态治理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已吸纳近2300名当地群众就业,人均增收4.1万元。
在17个中央投资专项中实施以工代赈,已吸纳28.6万名群众就业。26个省份在中央专项投资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包括水利、农业农村、生态、城镇建设四大领域,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等17个专项,共吸纳28.6万名当地群众就业,已发放劳务报酬31.2亿元,人均增收1.1万元。其中,湖南、吉林等23个省份在水利领域中央投资专项的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已吸纳4余万名当地群众就业,人均增收1.5万元。
在5600多个地方各类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已吸纳93.9万名群众就业。31个省份在省、市、县三级各类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涉及项目5600余个,包括省、市级重点项目1300余个,县级重点项目4300余个,覆盖农业农村、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生态、能源、灾后恢复重建等七大领域,共吸纳93.9万名当地群众就业,已发放劳务报酬152亿元,人均增收约1.6万元。其中,甘肃武威市在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已吸纳6350名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在8000余个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已吸纳33.8万名群众就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林草等部门,指导各地在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进一步扩大“赈”的效果。前三季度,29个省份在8000余个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共吸纳33.8万名当地群众就业,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2.5亿元。其中,安徽金寨县在自然村庄环境整治工程中实施以工代赈,已吸纳4600名当地农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转自:国家发展改革委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