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农民工是我国重要的就业群体,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不仅对稳就业大局至关重要,对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意义。
新春伊始,农民工朋友纷纷返回或入职工作岗位。当前,他们有哪些就业创业新选择?各地又有哪些保障举措?本报记者分赴湖南、广西、河南三地进行了采访。
湖南湘潭湘乡市——
外出务工有出路
早上8点刚过,旷丙春就和七八个工友一起,来到广东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的施工现场。他们的任务,是完成电网的电缆铺设和变压器安装。
作为湖南省湘粤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外派广州参加城区电网配网改造施工的农民工,这是湖南湘潭湘乡市壶天镇崇溪村村民旷丙春第一次出省参与电力建设。
“时间紧,任务急,今年不仅增加了农民工的录用,外派时间还比去年早了一个星期。”湘粤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经理陈耀剑说。
湘乡市是电力建设劳务人才的聚集地。从上世纪60年代几支会爬电线杆子的业余电力施工队伍起步,逐渐发展出承接“农电改造”的专业包工队和乡镇电力企业,直至近年来,当地形成具有送变电工程总承包资质企业50余家,业务遍布20多个省份,带动近20万人就业,其中湘乡籍农民工就有近10万人。
过去两年中,旷丙春作为电力建设劳务队伍的一员,主要在当地参加一些家庭水电安装工程。“年前听说今年的建设项目多,务工周期有保障,我就报名参加了1个月的培训,赶上了今春务工的‘首趟班车’。”旷丙春说。
从节后用工情况看,早早进入工作状态的不只广东项目一处。“抢抓节后有利时机,我们在内蒙古参与承建的工程也在迅速推进。”陈耀剑说,首批20多名电力建设劳务人员已经到岗,最迟到3月初,第二批30人也会赶赴内蒙古。
今年以来,各地清洁能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速落地。“企业具备承装电力设施许可一级资质,从光伏发电、风电到大型输变电项目,获得的机会越来越多。”湘粤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才介绍,今年开年后企业新开工项目5个,分布在内蒙古、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对电力建设劳务队伍的需求更大了。“预计全年用工人数在1200人左右,同比提升20%以上。”
为满足企业对劳务人员量质同步增长的需求,湘乡市通过与企业联手建立技能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针对在外施工、放假在家等不同群体工人就近就地开设培训班,方便农民工进一步提升就业能力。
“通过就业培训,年前我顺利取得了‘高压电工作业’‘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两本证书。从一名电力建设普工到一名技术工,月收入有望从6000元增加至1万元。”即将奔赴内蒙古务工的泉塘镇鲜花村村民李其说。
广西梧州藤县——
家乡就业选择多
“叮!”15日一早,广西梧州藤县翠河手套厂工人罗贻福收到短信提醒,“工资到账,有5000多元!现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
43岁的罗贻福是藤县新庆镇新庆村人,曾在广东务工10多年,“过去我也是‘摩托大军’的一员。”
啥叫“摩托大军”?上世纪90年代起,每个春节假期前后,大批农民工骑着摩托车返乡、返工。最多一年,经梧州东出口由广东进入广西的摩托车,高达25万辆。
如今站在梧州东出口再看,已然没有了“摩托大军”的景象。除了高铁等交通方式越来越方便快捷,记者还在罗贻福身上看到当地农民工的新选择。
罗贻福在外务工多年,卖过水果、开过车床。如今不再外出,到镇上的手套厂就了业,“务工不再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
“家里老人上了年纪,孩子们也要上学,回来方便照顾。而且在外花销大,回来后压力小得多。”罗贻福说,手套厂离家不到3公里,按件计酬,午餐免费,工资从未拖欠。
“在外务工学的本事,现在用得上。”备料、布局、上模、冲裁,开料车间里,罗贻福熟练地操作裁断机。“看起来简单,但我也是跟着深圳手套厂的老师傅学了好些年,才能熟练上手。”
走在藤县的大街小巷,处处可以感受到县域经济的蓬勃活力。有许多返乡农民工像罗贻福一样选择进厂打工,还有不少人就近转岗成为新农人、配送员等。
以新庆镇为例,高峰时约1/3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这些年,受益于纺织、六堡茶、龙眼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各类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和政策支持,镇里约5300人回乡就业,成为工业、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新庆镇党委书记钟仁奕说。
今年,藤县出台一系列稳岗政策,打通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最后一公里”。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招聘进镇村等活动,促进返乡劳动力供需精准对接。翠河手套厂业务厂长李济勇说:“系列利好政策为我们破解了用工难、稳工难。去年厂子产值3000多万元,今年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越来越多的工友在家乡找到了工作。新的一年我要更努力,让‘钱袋子’鼓起来!”罗贻福说。
河南信阳平桥区——
返乡创业助振兴
手捏秸秆捋直,精心搓绳打结,再顺着焊接好的骨架编织……不多时,一匹“骏马”在河南信阳平桥区龙井乡南雷村村民张庭莲手中初现轮廓。一大早,空气中还透着微微寒意,南雷村工艺品制作车间内已是一片忙碌。
“这个花瓶是今年主打的新产品。”有客户走进厂区,张庭莲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起身推荐产品。周边不少旅游景区有专人前来洽谈合作、购买产品。“秸秆工艺品美观耐看,我们想购买一批装点景区。”经营度假区的何建新专程从新乡赶来考察产品。
原先200平方米的小厂房,如今已经发展为4000平方米的规模化车间,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年利润达到400多万元。“拖鞋、花瓶等新产品非常受欢迎。”复工复产没多久,张庭莲一连签下几个大订单:“人气涨了,信心足了,市场前景更好了。”
张庭莲曾在深圳打工多年,收入不错,日子过得还算富足。但看到村里产业单一,乡亲们缺少致富门路,她萌生了返乡创业、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的念头。“一到农忙时节,村里到处是废弃的秸秆,咱干脆变废为宝,发展秸秆产业!”
在张庭莲的推动下,村里创办起工艺品制作公司,利用秸秆等制作工艺品、生活用品。张庭莲又组织手工编织技艺培训,帮助村民学艺就业。废弃的秸秆,变成了南雷村村民手里的“香饽饽”。
在特色产业的引领下,乡亲们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南雷村人均收入达到1.18万元,张庭莲也被评为信阳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村民张平靠着编织秸秆,一个月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村里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生活更有奔头。”
“开年经济势头强劲,咱得抓住机遇!”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张庭莲一直在琢磨新点子:“围绕秸秆加工这个生态环保产业链,走农旅融合路线,让村里环境更美、村民腰包更鼓。”今年,张庭莲准备搭建农耕乐园,让田园变公园,同时发展农家乐、果蔬采摘等特色产业。
近年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积极搭建平台,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制定20条财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措施,加快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截至2022年底,投资总额达104.37亿元、带动就业10余万人。(记者 申智林、张云河、王者)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