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高通胀 中国成全球物价“减速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7-24





  近一段时期,全球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货膨胀率普遍大幅攀升。尤其是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爆表,甚至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持续高涨严重影响了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运行,增加了债务负担,激发了失业浪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价格总水平持续平稳运行。上半年,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7%,6月份CPI上涨2.5%,成为全球物价的“减速器”。


  美欧“大水漫灌式”政策助推全球通胀水平走高


  一般认为,CPI保持2%-3%的上涨水平,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过半数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高达7%之上。而委内瑞拉、黎巴嫩、苏丹、叙利亚和津巴布韦的CPI同比涨幅甚至超过100%。再如,2022年6月,阿根廷CPI同比涨幅高达6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阿根廷正遭遇30年来最严重通胀。土耳其6月份CPI同比涨幅高达78.62%。


  部分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也遭遇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金砖国家中,除中国外,巴西今年上半年的通胀率累计为5.49%,过去12个月通胀率累计为11.89%,是巴西政府设定的今年通胀率管控目标上限——5%的两倍多;俄罗斯6月份的年化通胀率为15.9%,俄罗斯央行预测,2022年俄罗斯年化通胀率为14%至17%;印度6月份CPI同比上涨7.01%;南非6月份CPI同比上涨7.4%。


  业内专家认为,美欧极度宽松的政策是导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高通胀的重要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以来,主要经济体央行一致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力度远高于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美联储。美欧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发全球通胀水平走高。”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


  从2020年2月末至2022年3月末,美联储仅仅用24个月就将总资产规模由4.21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近9万亿美元,远超出上一轮宽松周期里十年的扩表量。


  “此外,与‘大放水’相配合的财政政策‘大刺激’,对全球通胀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大宗商品研究室副主任刘方说,“疫情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共推出了7轮财政纾困救助法案,总金额达6.68万亿美元。财政货币‘双放水’不仅直接推高了美国国内的消费价格,还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给其他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成为了全球性通胀的重要推手。”


  杨宜勇认为,美国货币超发、财政刺激等“大水漫灌式”政策导致美元大量流向国际金融市场,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推高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负担,增强了全球金融的不稳定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欧阳慧认为,除了美欧极度宽松政策的影响之外,俄乌冲突、国际能源粮食供应持续紧张、疫情冲击余波未散等多重因素,也是诱发发展中经济体通货膨胀率大幅攀升的重要原因。


  通货膨胀持续高涨对相关国家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通货膨胀持续高涨影响了相关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部分国家外资撤离、产业凋敝,遭遇了严重的失业浪潮。近期,尼日利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高通胀国家失业率分别达到33.3%、32.9%和19.1%。部分国家外汇储备枯竭,货币严重贬值。”欧阳慧说。


  欧阳慧表示,按照经济学公认标准,人们一般把通货膨胀水平超过50%的情况视为恶性通货膨胀。今年前5个月的数据显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达到8个。此外,CPI同比涨幅在10%-20%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有45个,涨幅在20%-50%的国家有10个。上述63个国家通货膨胀率的中位数高达14.4%。


  收紧的全球金融条件叠加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严重高企、国际融资环境恶化等,对债务水平本已较高,经济基本面较脆弱的国家带来沉重的打击。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偿债负担已处于30年来的最高水平。在近百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约10%的经济体已陷入债务偿还危机,50%的经济体面临严重的债务困难。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国际能源、粮食价格高涨,供应链瓶颈未完全缓解的情况下,实施了行之有效的保供稳价政策,价格总水平持续平稳运行,为新兴市场国家治理通货膨胀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经验’。”欧阳慧说。


  上半年,我国CPI上涨1.7%,6月份CPI上涨2.5%,价格总水平持续平稳运行。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刘志成认为,在近两年的宏观调控中,我国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奠定了物价稳定的货币基础;在保供稳价工作中,我国注重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综合运用供需双向调节、区间调控、精准调控等政策工具,采取加强市场监管、加强预期管理等举措,有效稳定了市场价格。通过科学的治理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我国既确保了国内价格总水平稳定,又为全球价格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转自:新华财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