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影响叠加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导致全球供应链正遭遇严峻挑战。供应链危机本质上是近年来全球贸易和产业领域问题在疫情特殊情境下的集中爆发。多国专家认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经济畅通运行的重要基础,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中国在稳链保供方面的做法和倡议对世界经济稳步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
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是国际贸易投资长期发展的结果。链条各个节点分工越明确、越细化,单个节点的生产与供给就越专业、越集中。一个“断点”出现可能导致整个链条低效甚至瘫痪。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贸易合作不仅影响全球经济,也与社会生活正常运行息息相关。
宏观来看,供应链问题正在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5.9%。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新冠病毒变异带来的变化对供应链乃至经济造成影响,阻碍了复苏进程。
中观层面,制造业遭遇供应链瓶颈。东南亚许多工厂停工,对日韩等国产业造成压力。这些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的电子、半导体产业在陷入困境的同时,也影响到其他地区相关产业。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公司表示,半导体芯片供应短缺导致美国和德国汽车产量大幅下降。
微观视角,供应链问题还导致一些国家出现零售货品供应短缺、价格飞涨,民众日常生活受到显著影响。在美国,一些港口集装箱堆积、货船滞留,一些地方超市货架空空,日常生活用品和圣诞树等节日用品短缺,瓶装水和卫生纸等必需品被限购。
多重因素导致“断链”风险
表象上,疫情造成部分地区工厂无法开工、全球产能不足、运输能力受挫以及供应链下游库存位于低位,导致供应短缺。实质上,“断链”风险是贸易保护主义升温致使国际经贸合作受阻、对产业链造成干扰的后果,此外还受主要工业化国家劳动力短缺制约,疫情让问题更加凸显。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表示,供应链存在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对生产端的原材料等供应短缺影响工业产出,对消费端的产品供应短缺影响社会生活。作为生产和消费大国,美国此次“断链”问题尤为显著,并且影响外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商学院教授邓子梁认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去工业化”政策,致力于制造业回流,采用保护主义贸易手段为提振制造业出口创造有利环境,但疫情对其形成冲击,并进而影响全球产业协作。
美国《福布斯》杂志指出,本轮供应链问题始于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去年底,美国供应链裂痕已经出现。最新一季美国公司财报中的一个焦点就是“供应链紧张”。
中国是稳链保供的“中流砥柱”
中国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外贸发展,是去年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20%,疫情使全球对中国供应的依赖不降反增。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毛旭新表示:“出口增长亮眼是缘于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表现出强大韧性。”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近来中国政府多个部门提出多项措施,其中包括开展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同时,中方提出的国际倡议也获得积极反响。在日前闭幕的二十国集团罗马峰会上,中方倡议举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邀请各方共同参与。韩国京畿大学教授刘子阳认为,这一倡议非常及时且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兼顾自身与全球发展,坚定支持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让更多经济体融入全球产业链,将对解决当前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美国知名经济学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表示,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对全球有利,中国是国际航运和很多大宗商品供应的中心,可在稳定全球供应链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沙特阿拉伯中国问题专家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巴尼说,中国拥有完整产业链,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中国正着力推进数字经济等高技术产业,将促进中国经济更具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多发展新动力。(执笔记者:邓茜;参与记者:刘亚南、潘丽君、张墨成、黄恒、刘春燕、郭丹、杜白羽、陆睿、陈威华、赵焱、孙晓玲、胡冠、尹南、张笑然、余谦梁、郑世波)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