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多举措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7-11





  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以出行、外卖、即时配送等行业为重点开展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要求企业不得制定损害劳动者安全健康的考核指标等。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近年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长。2020年,共享经济提供服务人数约8400万人。但是由于灵活就业人员与从业单位之间属于非稳定劳动关系,按照现行规定,他们无法获得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保障。


  “及时补齐制度短板,健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技能培训、企业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既有助于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也有利于促进灵活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和群众收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


  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去雇主化、劳动关系灵活化等新情况,会议确定,推动建立多种形式、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关系。对采取劳务派遣、外包等用工方式的,相关企业应合理保障劳动者权益。


  “这些要求创新思路,既考虑现行法律框架和制度措施,同时又能破解平台经济中平台与劳动者关系不明确的问题,界定了互联网平台企业相应的劳动保护责任,及时回应了社会关注的难点、痛点。”张成刚说。


  按照此次会议和相关部门部署,下一步,我国将在部分重点行业开展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探索用工企业购买商业保险、保险公司适当让利、政府加大支持的机制,为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提供与工伤保险待遇接近的保障。


  针对劳动者最为关注的收入和违法超时加班问题,会议强调,企业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不得制定损害劳动者安全健康的考核指标。同时,会议要求督促平台企业制定和完善订单分配、抽成比例等制度规则和算法,听取劳动者代表等意见,并将结果公示。


  此外,会议还提出,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


  专家表示,未来随着这一系列新举措出台落地,我国将逐渐建立起适应平台用工形式和劳动者就业特点的劳动权益保障新机制,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获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大幅优化。(记者 姜琳)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

    2016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1314万人,已连续5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200万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
    2017-03-21
  • 中国实现全年就业目标底气十足

    日前,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正式印发,其中就业相关部分,参与部门阵容庞大,在人社部牵头下,有10多个部门需按职责分工负责。对此,专家指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促就业已开始进入密集落实...
    2017-04-05
  • 795万大学生毕业在即 多地出招护航就业创业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795万,比上一年又增加30万人。伴随毕业季临近,庞大的学生群体陆续涌入就业市场,国家和地方层面相继出台举措,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保障。
    2017-04-19
  • 升级版积极就业政策将带来哪些利好?

    升级版积极就业政策将带来哪些利好?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以及强化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等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2017-04-2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