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27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一亿剂次。”在28日举办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国家卫健委已向部分省份派出工作组,支持和指导当地开展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工作。
就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社会关注,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副总裁张云涛、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公司总经理高强给予了回应。
我国疫苗对大多数病毒变异株仍具有效性,个别毒株在监测中
病毒变异是一个全球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对于国外的病毒变异,我国疫苗的有效性是否有影响?对此,张云涛表示,目前英国、南非发现的变异株具有代表性,对新冠疫苗提出了新挑战。
他介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两款灭活疫苗,利用在国内和海外Ⅱ期、Ⅲ期临床试验后的血清,对包括南非发现的、英国发现的毒株,还有国内不同地区发现的10多株毒株进行了交叉综合实验。结果显示,两款灭活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对这些毒株都有很好的中和作用。目前在巴西、津巴布韦发现的毒株,正在进行中和实验监测。
高强表示,科兴中维与多家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了新冠疫苗克尔来福对各个国家变异株的保护性研究,在研究初期已对10个国家病毒株的变异进行中和试验,证明当时研发的疫苗对各个国家的变异株是有作用的。
检测结果显示,武汉株、英国株这两株病毒对疫苗免疫的血清是可以达到100%阳转的,南非株可以达到97%阳转,整体的抗体水平武汉株和英国株基本没有差异,但是南非株的情况有些不同。“我们已启动对南非株、巴西株的疫苗研发工作,南非株的相关疫苗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了,巴西株的引进正在过程当中。”高强说。
接种疫苗后的保护期超过6个月,8周内尽早完成第二剂接种
接种疫苗后,准确的保护期是多久?对此,王华庆表示,关于疫苗有效期,研发出来时间比较长的疫苗都有观察和研究来评估它的有效保护期。而新冠病毒疫苗是新疫苗,研发出来的时间比较短,用在人体上的时间更短。目前通过抗体水平监测,大概是6个月以上。但抗体不是唯一保护指标,疫苗发挥作用过程中还有其他因素在发挥作用,还需要对疫苗的持久性开展研究。
去年3月份,一部分人作为疫苗“先锋队”接种了现在上市的新冠灭活疫苗,如今这些人群的体内抗体怎样?张云涛表示:“我们在持续检测他们抗体变化的数据,已经获得9个月的抗体检测数据,数据来看抗体仍有一定水平,后续我们会持续加强监测。”
张云涛还说,在疫苗研发的整体方案中设计了加强针接种,目前通过观察抗体持久性和保护力水平的初步结果来看,加强针可以有效提升抗体持久性和提高疫苗抗变异的能力。未来这个疫苗,还要在海外开展Ⅲ期临床研究来持续地观察抗体持久性、保护持久性,是否需要进行加强针的接种,需要根据未来Ⅲ期临床的研究结果来回答。
此外,据王华庆介绍,我国最近出台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明确,首剂接种之后,接种第二剂间隔要求大于等于三周以上,尽量在接种第一剂次疫苗后8周内完成第二剂接种,让疫苗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他建议,尽量使用同一企业品种完成两剂接种,假如因为去了异地,无法接种同品种,可采用同种类的其他生产单位疫苗产品进行替换,完成两剂次的接种。
推进全国60岁以上人群和慢病患者的疫苗接种工作,3~17岁年龄段的安全性数据还需Ⅲ期临床验证
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充分评估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和被感染风险的前提下,已经为一些有接种意愿,而且身体基础状况比较好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和慢性病患者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吴良有表示,我们将结合疫苗在大规模人群中的使用效果,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国60岁以上人群和慢病患者的疫苗接种工作。
对于少年儿童接种疫苗的社会关注,张云涛介绍说,去年中国生物在河南现场开展的Ⅰ/Ⅱ期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已经涵盖了3~17岁年龄段系统性、安全性、免疫原性的临床研究,目前这个年龄段的安全性数据已获得,达到了预期效果,免疫原性、中和抗体检测也已全部完成,近期将和药监局作沟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可以覆盖这部分人群。
对此,王华庆补充说,关于18岁以下的人群,现在还没有比较系统的Ⅲ期临床数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后续会得到相关数据。18岁以下的人群什么时候开展接种,国家会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和临床数据不断完善接种策略,这里也包括新生儿人群。
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很稳定,有些公众存在不接种也无大碍的侥幸心理。对此,王华庆表示,接种疫苗要形成免疫屏障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接种的人越多越快,建立的免疫屏障就越快越牢固。如果存有侥幸心理不去接种,一旦有传染源传入或者有传染源存在的时候,发病或者流行就可能出现,进而影响到生活、工作和学习。“希望大家按照国家要求,有序、分步接种,早一天把免疫屏障建立起来。”王华庆说。(记者 金振娅)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