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我国摩托车的产销量双双出现上升,逐渐升温的摩托车市场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摩托车产销回暖更休闲、更高端
消费者安先生购买一款摩托车,售价3万多元,在店里属于中高价位,也是爆款车型,不仅在门前停放等待提货的现车都是这款,前来咨询试驾的顾客也不少。
某品牌摩托车销售赵德峰表示,从5月份就进入缺货状态,光这一款车供货周期就需要一个半月。
而不少驾龄较长的顾客则把目光投向一些更高端的车型。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到去年为止,国外主要的摩托车品牌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这也带来了门店形态的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摩托车门店不只是卖车,而是集成了各种配件零售、售后服务、俱乐部活动为一体,成为和汽车一样的“4S店”。
今年6、7、8月连续3个月,国内摩托车全行业销量实现同比增长,呈现复苏态势。1~8月燃油摩托车销量同比降幅持续收窄,其中250毫升以上大排量品类的销量还实现了同比增长。进口品牌方面的销售势头则更加强劲,今年1~7月进口摩托车销量同比增长达82%。业内人士分析,这符合近年来摩托车消费趋势的转变。
中国汽车协会摩托车分会秘书长李彬认为,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的功能慢慢地被边缘化了,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摩托车的休闲娱乐市场在开始快速增长。销售模式从走渠道下沉到直营、直供、专卖店、4S店、5S店这样的模式,现在摩托车销售其实跟过去有了非常大的本质区别。
瞄准高端摩托车市场车企差异化求生存
国内摩托车工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兴起,产销量在2009年一度达到顶峰。眼下,随着摩托车消费需求的逐渐改变,以及进口摩托车的不断进入,国内的摩托车企业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在重庆一家摩托车企业的总装车间,9月最新款的摩托车正在批量下线,是一款300ml大排量摩托车。今年他们推出的5款新车没有通路车型,全部是中大排量车,售价都在2万元以上。
隆鑫通用副总裁刘鑫鹏表示,卖一辆中大排量的车,售价相当于卖5辆左右的通路车型,另外在利润率方面,基本上中大排量的利润率比通路车型要高50%以上。但是从技术的含量,包括制造的水平等等方面来讲,中大排量车型跟国外的一些品牌还有较大差距。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通路车型主要指用于普通交通工具的小排量车型,和高端车型相比,技术门槛比较低。研发大排量车型必须建立新的发动机和车型平台,这对于不少摩托车企业来说不是一笔小投入。
隆鑫无极机车国内营销中心总经理廖春表示,一个发动机平台他们大概要四五千万元,在这个平台上再生产一般3到4种不同风格、不同用途的车型,每个车型有可能要投入上千万元。
过去,通路车型一旦出现经典款往往引来多家仿制,造成产品雷同,而如今,光在外形上就有运动、复古、绅士、赛车、越野等多种主要风格。无论排量大小,产品差异化几乎是必选项。
力帆集团总裁杨波表示:“大排量前期由于各种原因花的精力、投入还有所欠缺。现在,在中小排量上找差异化,我们在150毫升的排量上就布局了很多差异化的产品。”力帆集团企划部部长张德燕补充道,“比如在整个外部造型上,做了很大变动后,原来的工具车卖5000、6000元,现在这个车是11980元。”
宗申集团董事局主席左宗申认为,这类产品就是要细分市场,基本上产品从开发前的策划定位,到产业化、消费端,需要专业场景的专业策划。
西安“限摩令”失效后摩托车保有量增长
近些年来,我国100多个城市,都明确对摩托车实行了限制政策。而从2017年11月起,陕西省西安市则放开了摩托车上路的禁令。那么,两年多过去了,西安的摩托车市场是否出现了变化?安全管理又如何呢?
目前,在陕西西安,摩托车上牌、通行已经没有限制。在长安区车管所摩托车业务区,记者看到,不少市民通过预约前来办理摩托车上牌、过户的手续,西安市新驾驶人两年以来多出了近8成。
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秩序管理处副处长吴冯表示,2018年以前的摩托车驾驶人有12万人左右,但是2018年以后新增的摩托车驾驶员增量就达到了10万多人,增幅是78.93%。与此对应,摩托车保有量也增长迅速,从2017年11月的14.7万辆增加到今年7月的19.5万辆,增幅达33.1%。为了应对摩托车出行的增加,西安市加大警力投入,加快了摩托车事故处理速度,利用人脸识别和大数据加强对驾乘行为的管理。
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一位警官表示,摩托车在西安属于小众出行方式,加上占用的道路资源比汽车少,目前运行平稳,起到了补充群众出行方式的作用。下一步是否恢复禁摩措施,公安部门在与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调研论证后将公开征求意见,经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发布。
据了解,目前在全国共有200多个城市实行对摩托车的限制政策,其中像西安这样恢复通行摩托车的城市属于少数。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对于两轮车的管理,其实包括三轮的机动车管理,绝对不能一放了之,也不能够一禁了之。应该因城施策,在实践中改进,这才是真正的现代社会的治理的改善之道。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