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度有升有降 银行信用卡业务风控趋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6-14





  最近,有部分媒体报道称,一些信用卡用户反映突然被银行通知调降信用卡额度。《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多家银行了解到,银行不存在批量下调客户信用卡额度情况,不过,作为常态化的风控举措之一,银行会定期对一些高风险客户进行额度调整。


  多位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和业内专家也表示,各大银行均在不断加强全流程风险管控。除了额度调整之外,银行也实施了更为审慎的新客户准入策略和提升催收效能。


  额度调整是银行常态化风控手段


  招行信用卡中心回复记者称,招行未对客户做批量额度调整。该行信用卡额度管理是伴随用卡的全生命周期实时调整的,属于动态过程,并非一成不变。作为常态风控措施之一,会定期对综合评分下降、用卡行为偏离等存在异常情况的客户做额度调整。


  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也表示,基于审慎经营的管理目标,定期会对持卡客户的风险情况进行识别,并开展动态额度调整。


  记者就额度调整一事采访了多家银行,了解到并不存在大面积或突然“降额”的情况。一位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表示,“降额”是银行常态化的风险管理举措。一方面,当前各银行信用卡业务部门对信用卡日常监管更为频繁,通过风控模型监测到高风险客群后,都会及时管控,采取“降额”、交易限制等措施及时收紧风险敞口。另一方面,目前银行贷后催收工作面临较大压力,因此银行一般会通过更加积极的额度调控等措施,管控风险。


  信用卡研究人士董峥也表示,“降额”是银行防控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手段。“被降额”客户中的绝大部分都有刷卡套现等违规交易,严重的甚至有逾期还款行为。“有的客户把信用卡额度当成了一种追求,但实际上信用是有尺度的,也存在涨跌,并非只升不降。”他说。


  实际上,对于有正常资金使用需求且信用良好的优质客户,银行也会为其提供多个渠道进行额度调整申请。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于今年5月底对部分日常用卡习惯良好的优质持卡客户进行了固定额度的批量上调。“每年年中及年末,我行也会开展节假日批量临时额度调整,主要针对部分用卡习惯良好的客户。此次固定额度调额,旨在提升客户用卡体验,满足客户节假日及‘618’电商节消费用卡需求。”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信用卡资产质量有所承压


  信用卡额度调整被视为银行加强风控的手段之一,实际上,银行加强风控也是大势所趋。


  央行6月9日最新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18.75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7%。对比去年四季度的数据,截至去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42.66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0.98%。


  据不完全统计,上市银行公布的一季报中,仅招行、交行、平安银行披露了信用卡资产情况。截至一季度末,招行信用卡不良率为1.89%,高于去年末1.35%的水平;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为2.32%,高于去年末1.66%的水平;交行信用卡不良率为2.82%,较去年末上升0.44个百分点。


  “据我的了解和观察,一些不良是从去年延续过来的。整体来看,这两年银行信用卡资产质量确实有所承压。”董峥表示。


  上述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也表示,一方面,从2019年开始,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传导到银行体系,共债风险上升,从客群上来看也更加分散;另一方面,部分银行不良暴露与前几年快速扩张,客户下沉高度相关。总体而言,整个银行业对于信用卡业务确实呈现收紧的趋势。


  加强全流程风险管控


  针对现状,各大银行均在不断加强全流程风险管控。


  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发信用卡中心在新发卡阶段,严控高风险客群准入,推进优质客群发卡,不断调优资产结构。在贷中管理方面,针对高风险及套现交易进行实时拦截与管控,及时收紧风险敞口。在贷后管理方面,开展机器人自动化催收,提升催收效能,有效压降新入不良,同时探索多样还款方案,协助还款困难的高风险客户重组债务,提供更多的分期方案,以延缓客户还款压力。


  交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交行及时调整和优化风控策略,如针对外部形势变化,2019年起交行即对信用卡业务实施了审慎的新客户准入策略等。“随着各项风险管控措施的逐步到位,预计新发生不良额三季度后可能出现下降趋势。”该负责人说。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也表示,不同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风控策略和目标制定是不一样的,有的信用卡用户基数庞大的银行,可能更多考虑到用户层级和不良率的问题,即强调风控;而对于大多数城商行而言,当前仍然更为强调信用卡的业务增速。(记者 张莫 向家莹)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