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海内外首堆将并网发电。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从1月15日的纪念核工业创建65周年媒体见面会上获悉的信息。
65年来,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一系列自主重大跨越,构筑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形成了更高水平的核工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显著提升了我国核工业的资源整合利用水平和整体国际竞争实力。
1995年,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拉开帷幕,自行设计建造四台60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2002年陆续投入商业运行。
2008年,秦山核电站扩建工程方家山核电站动工,建造两台百万千瓦级的国产化压水堆机组。2014年,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15年1月,2号机组并网发电。
2015年,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实现并网发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先后掌握了30万、60万、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实现了核电型谱化、批量化、规模化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47台,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装机容量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1台,在建核电规模世界第一。在反应堆研发、核电站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中核集团自北向南建成了田湾、秦山、三门、福清、昌江五大核电基地,截至2019年底,中核集团商运核电机组已达21台,在建核电机组6台。2019年,8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此外,中核集团出口的巴斯坦恰希玛核电四台机组已全面建成并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华龙一号海外工程卡拉奇2、3号机组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核能已成为我国能源多元化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调整能源结构、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核集团核能发电量1362.14亿千瓦时,累计核能发电9690.76亿千瓦时,相当于燃烧标准煤38760.8万吨,二氧化碳96611.3万吨,二氧化硫2907.06万吨,造林260万公顷。
65年来,中国从未发生二级及以上核安全事件, 核材料保持“一克不丢、一件不少”的安全纪录,在工业安全中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其经验和成果也为世界核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了解,全世界有超过70个国家已经和正在计划发展核电,到2030年计划新建机组将超过200台。按照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出口的核电机组来看,每一台核电机组可直接带动的产值大概在300亿人民币左右,相当于30万辆汽车的出口价值,如果考虑到天然铀、核燃料、运维、退役等全产业链的贡献,以60年计,单台机组全寿期直接带动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产值。
“走出去”,中国核电已经准备好了。“华龙一号”。“华龙一号”的研发建设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之后,又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的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跻身先进核电技术行列,也是中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第八个核电技术出口国,自1989年开拓海外市场以来,通过出口积累了大量海外工程管理经验。中核集团是我国唯一实现批量出口核电站的企业,已成功向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7国出口了7台核电机组、7座研究堆和1台次临界装置。
此外,中国拥有完整的核工业产业链和体系,铀资源、核燃料、核环保工程的国际合作开发具备一定基础。我国的核燃料产业已形成产业体系,已发展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备完整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核燃料不仅能够满足中国核能发展的需要,也已经走向了世界。
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30多年没有间断过核电工程建设的国家,具备核电连续建设的经验,拥有同时建造40余台核电机组的能力。
中核集团正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倡议,正在向全世界展现出自身的核工业全产业链实力,目前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经贸关系,正在商谈核电及铀资源、核燃料、核技术应用等核工业全产业链合作。
中核集团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核能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如今,中俄最大核能合作项目已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田湾核电7、8号机组、徐大堡核电3、4号机组完成全部商务合同签署;收购纳米比亚罗辛铀矿,跻身全球前五大天然铀供应商;组建的国际联合体,成功中标国际热核聚变ITER项目核心安装工程,将为“人造太阳”安装“心脏”;与俄罗斯、欧洲多个国家深化核能合作,打开了多元化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局面。(记者 王璐)
转自:经济参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