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尤其在新一轮的全球数字技术兴起之后,文化产业被视为全球文化贸易不可忽视的领域。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灿若星河,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文化产业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统计和数据发布日益引发社会关注。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文物局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从三个大的方面提出了行动任务,分别是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以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政府频发政策“红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其实是消费升级催生的新需求,人民有了对多元、高质、跨界的文化产品的刚需。
9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消费出现了升级换代的趋势。国内经济对尽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国民经济的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要求。
加入WTO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主动开放了文化市场。文化产业于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并被列入第十个五年计划中。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提到了“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及“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2004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15%;2017年3.5万亿,占4.29%。年均增速20%,可谓蓬勃发展。从2004年到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3,440亿元增加到11,052亿元,6年增加值的绝对量增加了7,61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6%。
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列为第十一个国家产业振兴规划。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迎来了“拐点”与“换挡”。“十二五”时期,相关政策注重加强传统文化保护、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成为“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新定调”。
2010年10月,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又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中。
随着文化强国的目标在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中首次提出,多年的发展探索使得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已经摆脱以经济目标为主体的发展格局,成为政治性目标的重要一环。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开始实现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
据国家统计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占GDP的比重为4.14%,比重比上年提高0.17%。统计局表示,文化及相关产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底,国务院正式公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基于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以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电影与电视、网络出版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正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尤其是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更是将数字创意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017年是“十三五”的第二年,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上半年,国家政策先后在文化立法、体制改革、新兴产业等多个领域涌现出诸多闪光点。在“十二五”政策的基础上,国家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加消费需求有效供给。”文化领域的建设也正是遵循这一思路。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均明确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艺术创作生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十大重点任务。同时,政策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有增不减,并倾斜于新兴产业。工信部和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文化法制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进程中,我国的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将插上两翼,比翼齐飞。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国文化领域的首部基本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文化选择。
2018年既是文化产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8年上半年出台的文化领域相关政策仍然体现出一贯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既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国情与特色,又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调整完善。
2018年2月,文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的通知》。同年,财政部办公厅、中宣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申报2018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方向)转移支付项目的通知》,推动影视产业发展,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鼓励和支持我国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扩大文化服务出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2018年6月,文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发挥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
不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短起点低,规模仍有限,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故此,我国文化产业亟待发展且潜力巨大。
文化市场发力点日益明朗
随着发展,文化产业逐步融合到了国民经济大循环中,成为新时代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国家政策对文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做了系统阐释。某种程度上,文化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助推器。
文化产业的传统业态仍保持着增长活力的同时,新兴业态也开始展现出迅猛的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文化科技融合将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之一,技术革命将推动文化产业出现重大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曾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文化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互联网文化产业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数字化精神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
目前,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根据十九大报告对“互联网+”的论述,传媒的跨界融合不断深化,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的新型传媒文化业态将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2017年4月,文化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针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性、指导性政策文件,也是首个明确提出数字文化产业概念的政策文件。
2017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7%,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速最快,2017上半年同比增长32.7%,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7%。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36%,远高于其他领域。目前,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动漫、游戏等已经成为了网民文化消费的主要产品,互联网文化企业不断增多,互联网文化产业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都在进一步凸显。
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文化保护和展陈方式也与时俱进,进行着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了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化,面对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交汇,“十三五”时期也将传统文化保护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提上日程。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态传承与保护文物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随着《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出台,以故宫文创为代表的用创意激发文物活力的优秀案例,让文物保护迈向新纪元。
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并首次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组织实施到保障措施都作出具体的部署。
目前,大众已关注到文化传承新形势,所以更应当尽快建立起有效服务于个人创意活动的,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的文化基础设施,为个人提供文化资源的智能化服务,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进入生活、走向世界。
为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让深沉壮美的文化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与公众接触。2019己亥年元宵节期间,“紫禁城上元之夜”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免费对公众开放,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今后将结合24节气重要节点选择夜间开放。故宫的首次尝试让民众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浸润在历史中,很好地起到了文化传承与宣传的目的。
发展文化贸易,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天地。今后5—10年可能是我国国际文化贸易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都有机会融入国际市场,并体现一个国家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和文明水平。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文化多样性的无穷魅力。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神圣的历史使命。开发国际文化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2017年1月,文化部印发《“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从健全机制建设、促进贸易合作、打造文化品牌等五大方面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一带一路”建设给我们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
据预计,到2020年,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将达16.65万亿元,文化消费潜力释放空间巨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巨大空间,国家制定了新战略,并逐渐建立起了完善有效的机制与政策体系,为打造新一代文化基础设施,争取我国文化真正的发展和繁荣做出努力。文化市场潜力无限,在政府的引导下,定会释放更多福利,惠及民众。(刘一庆)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