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新版规范发布 引导行业技术升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1-22





  锂电池已经步入发展中后期,在经历了盲目扩大产能的发展阶段之后,现在已经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如何才能化解当前难题,取得健康发展?在分析人士看来,新版《规范条件》就是要引导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升级上。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修订完成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18年本)》,并公开征求意见。


  《规范条件》提出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技术水平低的锂离子电池(含配套)项目。与2015年公布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相比,《规范条件》增加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面的相关要求,包括:鼓励企业促进自动化装备升级,鼓励企业推动生产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推动企业数字化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制造;企业应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鼓励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鼓励建设绿色工厂;不得使用落后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


  “国家颁布这个文件,是要引导锂电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升级上。”卓创资讯分析师朱铭哲分析说。


  指导行业健康发展


  在绿色制造部分,《规范条件》提出企业应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通过评估验收,清洁生产指标应达到《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三级及以上水平。鼓励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促进供应链中的利益相关方遵守行业标准与规范,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废弃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理体系。鼓励企业参照《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 36132)等要求,建设绿色工厂。参照《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GB/T32161)等要求,生产绿色产品,通过相关绿色属性产品认证。开展绿色制造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


  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绿色革命。在朱铭哲看来,绿色制造指标是对制造业环保要求的回应。制造业已经不再是以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了,要做好全产业链的绿色制造,必须做到锂电池生产环节的环保无污染。


  在智能制造部分,《规范条件》提出鼓励企业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自动化装备升级,推动自动化水平提高。鼓励企业推动生产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积极建设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仓库管理系统(WMS)等信息化系统,推动企业数字化建设。鼓励企业将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制造,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


  国家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技术升级、自动化制造等,这是各行各业都在推进的。业内人士表示,在锂电池行业推行智能制造,是因为在锂电池设备引进、生产制造中,会要求生产过程高效、生产结果更加精准,而且这种要求会越来越高。“推进智能制造对于锂电池产品性能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利润的增加等都大有裨益,对企业乃至行业的正常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朱铭哲表示。


  而接近工信部的人士也表示,《规范条件》的修订正是为了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锂离子电池产业健康发展。


  引导行业技术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规范条件》还提出,申请企业研发经费不低于当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


  “锂电池已经步入发展中后期,经历过之前一窝蜂地盲目扩大产能的发展阶段,现在已经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且是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略显不足,即结构性产能过剩。”朱铭哲表示,现阶段,我们需要的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不需要产能扩张。


  “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从大方面来说,并不落后。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差别主要在产品性能方面。”朱铭哲表示,锂电池也是经过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从小到大,逐步拥有了现在的规模。但是慢慢地我们发现,只是做同质化严重的产品,并不能满足企业、行业和国家的要求,因为消费者需要的是更好更高性能的产品。“现在是属于大浪淘沙的阶段。国家颁布这一文件,是要引导锂电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升级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规范条件》在附则中指出,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的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除外)。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除外”,但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也不能完全对这一文件不管不顾。因为《规范条件》对于动力电池的上游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生产企业都有明确要求。


  与2015年公布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相比,《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征求意见稿)除删除了对锂离子电池企业的产能要求,和对各种技术路线所进行的详细规定外,对锂电四大材料企业的产能和工艺技术参数也予以简化,进一步将“技术的主动权”归还给企业。


  同时,针对锂电池上游材料生产企业质量检测的标准要求,无疑也将对包括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在内的相关锂电原材料质量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记者 崔彩凤)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