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9英寸的黑白电视还是稀罕物。今天,90英寸的平板电视闪耀客厅。改革开放40年,我国显示产业从CRT转换到LCD,并跨入到OLED时代。产业发展模式从“全盘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产业规模则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显示大国的跨越,并向“显示强国”迈进。
出货量全球第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对于显示产业来说,这一年也是载入史册的一年,中国第一条CRT彩管生产线项目开始建设,该产线从国外引进了全套关键技术和设备。自此,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国CRT彩电工业通过引进技术蓬勃发展。1987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最大电视机生产国。
进入21世纪,LCD电视逐步走进千家万户。2005年前后,LCD显示的销售份额超过CRT,成为显示主流技术。虽然从CRT到LCD的转换过程中,我国一度错失产业换代机遇,出现“缺芯少屏”局面,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相关企业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大胆引进吸收再创新,目前我国的LCD产业规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7年,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无论是从营收规模上看,还是从出货面积上说,都已经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显示面板出货面积达到42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全球占比达到42%,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其中AMOLED面板出货面积接近5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另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液晶面板进口额130.4亿美元,同比下降10.1%;出口额114.0亿美元,同比下降4.1%;贸易逆差16.4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6.2亿美元减少40%。
从产业布局来看,目前我国共拥有12条G8.5/G8.6代LCD生产线。另外,我国还投资建设了G10.5/G11代LCD生产线,成为覆盖面积最广、生产线最多的平板显示产业生产大国。在OLED产业上,中国大陆虽是后来者,但是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中国大陆也有赶超的机会。2017年,中国大陆OLED占比为6%,预计到2022年,中国大陆OLED面板总产能占比将达到41%。
在液晶面板产线产能释放、AMOLED面板良率不断提升的影响下,面板企业相继宣布建线计划,如京东方武汉10.5代TFT-LCD生产线开工建设,京东方重庆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华星光电深圳11代TFT-LCD生产线和天马武汉6代AMOLED生产线二期增资先后确定并发布公告,项目投资接近1500亿元。
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显示技术不断更迭,为了在新一轮显示技术上抢占先机,全行业需要积极布局,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目前来看,印刷OLED、量子点、激光显示、Micro-LED等是未来显示技术发展趋势,我国应尽早“下手”。
早在2012年,我国就开始研发印刷OLED,将其视为突破大尺寸OLED显示技术瓶颈的重要方向。目前,印刷OLED形成中国、韩国、日本和美国四大阵营,韩国阵营以三星、LG为主,日本以JOLED为主,美国主攻印刷OLED设备。中国印刷OLED起步较早,基本与国际厂商处于同一个起跑线,印刷OLED已成为我国显示技术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
中国在量子点上也有一定的突破。浙江大学彭笑刚教授发明的合成和加工方法奠定了量子点工业应用的基础,中国目前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目前,我国的量子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各大厂商生产的量子点电视属于第一代产品,即运用光致发光原理,背光源不可或缺。
我国激光显示技术与国际水平不相上下,各有优点。国外在驱动芯片、半导体光源上发展比较靠前,而我国在光学引擎、消散斑、光效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海信激光光学引擎100%自主研发设计,70%整机成本掌握在自己手中。长虹也在激光电视产业链上加快布局。6月15日,长虹建成年产能15万台激光光机、主机一体化标准激光显示生产线,加快推进长虹激光显示产业发展。此外,我国正在加快研发全色激光投影技术,通过使用窄谱红绿蓝三基色激光来合成白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激光“全色”显示。
作为显示技术和LED发光技术结合的复合集成技术,Micro-LED拥有自发光、高效率、低功耗、高集成、高稳定性等诸多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自2016年开始得到了广泛关注。全球共有超过125家的企业和组织参与了Micro-LED显示技术研发,申请了近1500件Micro-LED相关专利。从技术成熟度来看,Micro-LED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芯片制备、良品分选、巨量转移、封装散热、集成驱动等技术挑战,随着对Micro-LED关注度和投入不断加大,加入Micro-LED阵营的企业将不断增加,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Micro-LED量产技术将会得到快速提升。未来3~5年,Micro-LED有望出现消费级应用。
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在液晶面板产业不断做大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国产化配套比例。过去几年,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的引导下,以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为代表的中国面板企业积极导入国内材料和设备,带动上游液晶材料、玻璃基板、掩模版、钼靶等配套企业的发展,使上游原材料、装备的国产化配套比例不断增加。
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材料本地配套率可达到80%,其中玻璃基板国产化率达80%,彩色滤光片达到60%,偏光片达到100%,液晶材料达到70%。同时,彩虹实现了我国首条G7.5 TFT-LCD基板玻璃的规模量产,为G8.5以上基板玻璃国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掩模版方面,小尺寸面板生产线掩膜版制备企业主要有深圳清溢光电股份公司、长沙韶普铬版有限公司等。今年黄石惠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华版掩膜版项目,主要生产高世代(G8.5、G10)TFT-LCD用掩膜版。
在钼靶方面,四丰电子TFT-LCD/AMOLED用高纯度宽幅钼靶材技术填补了我国宽幅钼靶(1800mm)空白,成为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而晶联光电的ITO靶材也实现了在面板行业的批量供应,打破钼靶产品长期以来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
在设备方面,杭州浙大三色仪器有限公司已研发出LCD显示屏光电测试系统、LED背光源/显示屏光学性能检测系统、平板显示器光电性能测试仪、显示屏视角光度/色度特性测试仪等测光设备,参与并牵头制订相关国际标准。欣奕华洁净搬运机器人主要用于平板显示生产线的玻璃基板搬送,该产品洁净度控制、运动速度和精度、可搬运基板尺寸及重量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上述领域的空白。同时,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也在积极推进曝光机等设备的国产化。
但中国面板产能的不断攀升也凸显出国产化配套薄弱的问题,特别在大尺寸方面,需要对面板企业的任务进行重新定义,面板企业在做大自身的同时,也要兼顾国产化配套的发展,从而对电子信息基础产业起到拉动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对国产化配套提出明确的目标。例如,争取用3年时间培育出面板和上游材料/装备的中国品牌,力争本地化材料总体配套率达到80%以上,装备用备品备件本地化配套率达到20%。
政府相关部门也意识到进一步提升国产化配套率的时机已到,正在调用资源支持本土配套企业的发展。工信部正准备对进口设备政策进行调整,会将一些已经突破的新品种加入优惠政策名单当中。同时,工信部还会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支持本土化材料和设备企业的发展。
对面板企业来讲,做强面板产业也意味着肩负完善国产化配套的重任,一方面需要通过上下游协同开发推进配套国产化;另一方面需要积极组建公共研发平台,提升技术研发实力。(记者 诸玲珍)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