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工业延续向好态势 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7-27





  “上半年工业通信业运行总体平稳,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韧性不断增强。”7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2018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介绍了2018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黄利斌说,今年以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上半年工业通信业运行总体平稳,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工业经济延续向好态势,主要指标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其中制造业增长6.9%。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6.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同比提高0.3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31元。与工业活动相关指标匹配较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总体延续扩张态势,6月份为51.5%,连续23个月处在荣枯线以上。工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增速为7.5%,同比加快1.4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适应消费和产业升级的行业发展较快。原材料工业持续好转,钢铁去产能深入实施,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合规先进产能有序释放,上半年增加值增长4.1%,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前5个月实现利润增长43.8%,其中钢铁、建材行业利润分别增长89.7%、45.5%;二季度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5%,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拉动作用逐步回升,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9.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行业增加值增长10.1%,比一季度增长加快3.3个百分点;电子制造业增速为12.4%。前5个月机械行业利润增长3.5%,电子制造业利润增长4.3%。消费品工业生产受出口影响增速放缓,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6.5%,烟草、医药、酒饮料增长较快;前5个月利润增长6.7%。适应消费和产业升级的产品增长较快。智能电视、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增势较好,上半年分别增长16.9%、13.3%、88.1%、15%、23.9%。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制造强国建设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创新驱动持续推进,大飞机、“两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批复建设集成电路等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工程有序展开。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一期启动实施。智能制造持续推进,遴选155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持续开展。上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增长14.4%,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绿色制造加快推进,公布第二批绿色制造名单,组织工业节能监察,组织能效“领跑者”制度。前5个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6%。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6%;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3%。制造业投资逐步回升,上半年同比增长6.8%,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制造业基本实现对外开放,产能国际合作加快推进,上半年制造业利用外资扭转近年来持续下降态势,同比增长12.3%。


  四是信息通信业发展平稳,互联网规模不断壮大。提速降费落实生效,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7月1日全面取消国内手机流量“漫游”费,调降家庭和企业用户互联网专线业务标准资费。上半年移动流量平均资费较2017年底下降46.2%。6月末固定宽带用户达到3.75亿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用户占比达到53.4%,较年初提高13.5个百分点,光纤接入用户占固定宽带用户总数的86.7%。电信业务快速增长,上半年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33%(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电信业务收入增长4.1%,利润增长3.5%。6月末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突破15亿户,同比增长10.1%,其中移动宽带用户(3G和4G用户)占比达82.8%,较年初提高3个百分点。全面参与5G国际标准制定,5G技术研发试验有序推进。融合类新业务呈高速增长态势。截至6月末,物联网终端用户达4.65亿户,是去年同期的2.5倍。基础电信企业IPTV用户总数达到1.42亿户。移动转售企业累计发展移动用户6450万户,同比增长31%。互联网快速发展,上半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增长22.8%,“互联网+”在工业、医疗、教育等领域不断取得创新突破,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业务规模继续领先全球。


  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


  黄利斌表示,上半年,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稳的基础牢固,进的动能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多。当然,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保持工业平稳增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黄利斌强调,从长远来看,生态环境保护是与经济发展正相关的,很大程度上可以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培育和壮大优势企业,促进新兴产业和新供给的增长,助推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工信部将坚决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强化部门协作,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分解落实好相关任务,明确责任,加强督导,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调整优化重点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城市钢铁企业采取彻底关停、转型发展、就地改造、域外搬迁等方式,逐步优化我国钢铁产能布局,指导和督促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实施采暖季错峰生产。


  二是严控“两高”行业产能。严格控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新增钢铁、焦化、电解铝、铸造、水泥等产能,决不允许违法违规建设新的项目,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办法,决不允许对落后产能实施等量置换。


  三是进一步加大去产能力度。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强制性综合标准,确保落后产能应去尽去。以处置“僵尸”企业、去除低效产能、关停不符合布局规划的产能为重点,继续压减过剩产能。建立打击“地条钢”长效机制,决不允许已出清的“地条钢”死灰复燃。


  四是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两高”行业为重点,支持企业实施绿色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今年再对5000家以上重点耗能企业实施节能监察,实现对重点高耗能行业全覆盖。力争到2020年,创建百家绿色工业园区、建设千家绿色工厂、推广万种绿色产品,带动工业绿色发展,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以上的目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


  五是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争取2020年实现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左右的目标。


  闻库表示,当前我国制造业还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还有一些中长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与短期经济运行中一些困难和问题相互交织,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基础还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经济运行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下一步,工信部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沉着应对外部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供给质量,持续扩大有效需求,认真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妥善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深入推进去产能、降成本工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努力保持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记者 曹雅丽)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我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业整体技术领先国际水平

    在我国即将全面进入营养健康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马铃薯主食加工业又传来佳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马铃薯中式主食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成果,日前通过了中国农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2017-04-19
  • 疏通结构梗阻 强化工业产品质量升级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已成为今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之一。
    2017-05-02
  • 行业拐点已至 核工业进入由大到强关键年份

    今年是“十三五”核工业规划实施全面发力之年,也是推动我国由核工业大国向核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一年,因而核工业要继续制定合理目标、补齐短板、加快海上核电站建设、打造中国品牌,“十三五”期间核电将继续安全高效发展。
    2017-05-10
  • “一带一路”为中国食品工业走出去提供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中国食品工业走出去的历史新机遇,目前国内食品企业纷纷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国门,有效促进了国内外食品贸易的交流发展。
    2017-05-1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