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多晶硅片大打价格战 加速光伏平价上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2-25





  始于2017年底2018年初的硅片价格战,先由单晶硅片企业隆基股份挑起,以协鑫、英利等为代表的多晶硅片阵营迅速跟进。经过几轮调整,在短短一个月内,单晶硅片价格跌去0.8元/片,跌幅高达14.3%;多晶硅片价格的跌幅达12%至15%。不过,业内普遍对光伏行业二季度比较乐观,认为硅片价格有望止跌。
guangfu
(图片来源:互联网)
  2018年初以来,单多晶硅片价格开始了一轮前仆后继的降价潮。上周(1月29日~2月2日,下同),多晶硅片更是一天一个价,最新报价已跌破每片4元,周跌幅超5%。无奈之下,单晶硅片继续选择大幅降价,以缩小与多晶硅片的价差。
 
  在业内看来,主动降价是硅片厂商的市场竞争策略,也是行业的必然趋势。要想在这场价格战中生存下来,唯一办法就是继续降本增效,推动平价上网时代提前到来。
 
  硅片价格狂泻一个月
 
  这轮硅片价格战始于2017年底2018年初。当时,隆基股份宣布从2018年1月1日起对单晶硅片价格整体调降0.2元/片,调整后180um单晶硅片执行5.4元/片,190um单晶硅片执行5.55元/片。此后不久,又将价格整体调降0.2元/片。
 
  在此期间,以协鑫、英利等为代表的多晶硅片阵营迅速跟进降价,从每片4.7元以上的价格一路调降至上周六(2月3日)的每片3.8元至4.1元之间。仅仅一天后,隆基马上宣布单晶硅片再度整体调降0.4元/片。调整后,180um单晶硅片执行4.8元/片。至此,单晶硅片价格在短短一个月内跌去0.8元/片,跌幅高达14.3%;多晶硅片价格的跌幅达12%至15%。
 
  据PVinfoLink的统计,单多晶硅片价差之前拉大到1.1元/片,此次降价后又缩小到0.7元/片至0.8元/片。
 
  “单多晶硅片的价差通常在每片0.8元,目前业内比较认同的合理价差应该在每片0.3元至0.4元。”在2017中国能源传播大会间隙,保利协鑫副总裁吕锦标就本轮硅片价格战作出回应。
 
  他表示,最近这轮硅片降价与市场处在一季度传统淡季、下游组件纷纷降价有关。尽管如此,公司的硅片订单仍十分饱满,降价是为了让下游能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而3.8元/片的低价硅片其实量很少,是市场上一些小公司要赶在年前清库变现所致。
 
  事实上,保利协鑫选择降价的时机就是在金刚线多晶硅片订单依旧抢手的时期,这令业内始料未及。在协鑫发布最新报价后,市场其他多晶硅片厂商也开始向协鑫的价格靠拢,以维持性价比优势。
 
  “行业内确实在竞相降价。”中来股份高级副总裁、中来光电总经理刘勇表示。从一些企业的公开财务信息看,过去几年光伏上游如硅料、硅片等环节的利润比较高,本来就有降价空间。硅料硅片的降价也会传导至行业下游环节,包括电池、组件、终端电站等。
 
  在他看来,光伏招投标目前都是以电价为基础竞价,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度电成本,后者的降低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供应链各环节必然会受到一定价格调整压力,纷纷降价很正常。从长期看,光伏产业链价格下降是必然趋势,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一是进一步压缩各环节虚高的利润,二是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度电成本下降。
 
  二季度有望止跌
 
  对于光伏行业接下来几个季度的走势,业内普遍认为会逐步好转。
 
  “从大环境看,世界各国都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但各季度会有波动。下游的产能过剩、各环节的价格下降及终端市场电价补贴发放的不及时等,都会给市场带来阶段性的波动。”刘勇表示。光伏行业通常是一季度最淡,二季度后开始好转,三季度是最好的季节,四季度又慢慢转淡。
 
  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表示,光伏市场价格战的主要动力是通过技术进步增加降本空间,主动降价是硅片厂商的市场竞争策略。
 
  他预计,今年一季度受光伏标杆电价调整、冬季停工、春节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会较平淡,而二、三、四季度受“6·30抢装”、“领跑者”项目出货、“1231抢装”等因素刺激,市场将再度活跃,预计全年装机量与去年持平。
 
  “目前整个市场对二季度仍比较乐观,降价可能持续到春节前。”吕锦标表示。
 
  东方日升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认为,光伏产品之所以降价,一是由于国家提出了平价上网的目标,二是来自光伏企业对产品技术的研发进步,三是因低价可更好地吸引客户。
 
  “在我们看来,要想在这场价格战中生存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进一步降本增效。预计接下去几个季度,光伏市场高效产品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品价格仍会下降,直至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庄英宏说。
 
  苏美达能源市场总监袁全表示,更好的技术需要在资本支持下通过扩大应用量级来降低成本,而这又会反过来促进应用量级的进一步增长。国家新近发布的标杆电价及国电投的组件招标指导价,都对光伏产业上游降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降本空间。在他看来,降本势在必行,但仍需全行业共同努力。(陈其珏)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