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动真格 电解铝价格下半年易涨难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8-02





  “去年钢铁、煤炭去产能那么难啃的硬骨头都啃下了,今年电解铝去产能怎么可能做不成呢?下半年,价格处于上行通道的电解铝易涨难跌,预计再涨1000元/吨左右没什么大问题。”国内某大型电解铝公司高管近日对记者如此表示。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下半年涨价有支撑

  从供给端看,今年力推的供给侧改革对电解铝产能去化明显。4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土资源部和环保部四部委联合发布《清理整顿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决定将用6个月时间,通过企业自查、地方核查、专项抽查、督促整改4个阶段,全面完成电解铝违规违法项目清理整顿工作。

  该通知下发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就公告,停止3个违规在建的200万吨电解铝项目。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这次是动真格,对业内触动很大。

  从需求端看,华创证券研报显示,我国电解铝需求每年增长7%左右。据亚洲金属网统计,截至7月,电解铝供给侧改革已影响395万吨产能。若供给侧改革去产能达到300万吨至500 万吨,再扣除部分僵尸产能和取暖季限产,则对应2017年3500万吨左右的需求,供给预期将趋于紧平衡,甚至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从成本看,约占电解铝成本80%的主要原料氧化铝、煤电也在涨价,成本上升推高电解铝价格。比如氧化铝,在电解铝主产地之一的新疆,已经由2016年的1700元/吨左右上涨至目前的2500元/吨左右。

  国内一家大型电解铝公司高管表示,如果今冬采暖季能关停200万吨至300万吨产能,下半年就会供需失衡,预计下半年电解铝可以上涨到1.5万元/吨左右。目前该公司处于订单饱满、满产快销的良好状态,除了对信用评级较高的央企客户有账期外,其余都是现款现货。这并非个案,整个行业几乎都是这种情况。

  全产业链优势凸显

  涨价不一定意味着电解铝企业将获暴利。在氧化铝、煤炭、电价一涨再涨的情形下,产品结构单一,仅依靠采购氧化铝生产电解铝的公司因成本高企,行业效益虽然好转但尚处微利状态。部分电解铝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小幅下降。

  但是,拥有上游铝土矿、煤矿等资源的公司则拥有成本优势,利润空间较大。拥有自备电的公司每吨电解铝成本可节省1000多元。

  同时,从电解铝延伸到高附加值的电子铝箔、电极箔的公司回旋余地大。电子铝箔、电极箔价格较之电解铝而言相对稳定,利润有保障。

  电解铝上一轮周期在2008年见顶后,一路下跌至2015年年底的9500元/吨左右。本轮上涨周期从2016年初启动,从不到1万元/吨上涨至目前的1.4万元/吨左右。

  电子铝箔价格2012年在5万元/吨左右,目前也基本稳定在4万元/吨左右。相关公司高管表示,公司根据不同行情调整产品结构,使电解铝板块和电子铝箔板块相互支持,以保证公司总体业绩。

  拥有铝土矿的云铝股份上半年不断优化生产组织和成本控制,通过加快实施文山二期氧化铝项目和浩鑫铝箔超薄铝箔项目的建设,经营业绩明显改善,预计2017 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约194%。

  拥有煤矿、自备电,生产电解铝、电子铝箔的新疆众和,上半年加强成本控制,调整产品结构,预计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加220%到270%。

  主营中高端铝型材的闽发铝业则向上修正业绩预测,由原本预计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0%至60%,修正为同比增长70%至90%。

  严控小微电解铝产能复燃

  在上一轮行业调整周期里,一批规模小、不具备价格竞争力的小微电解铝厂在大浪淘沙式的行业洗牌中纷纷关停,成为闲置产能。按照以往的行业发展惯性模式,当行业回暖,产品价格上行之时,小微电解铝厂很可能死灰复燃。

  如今在严格的去产能和环保督查之下,小微电解铝厂基本不存在再次投入生产的可能。一位市场人士表示,以往劣币驱逐良币的剧情将不会再上演,达标新增产能终于迎来了春天。

  随着电解铝价格在上行通道中稳扎稳打,投资机构、资金和厂家的神经都被调动起来。铝业公司频频发起收购、增资、设立新公司,各种动作不断。

  中国铝业此前公告,为拓展主营业务,公司拟建设贵州轻合金新材料退城进园项目,并与杭州锦江、贵州产投及清镇工投共同出资设立贵州华仁新材料有限公司,发展铝制品贸易业务。

  西山煤电7月亦公告,公司拟对中铝华润增资2.28亿元,用于中铝华润一期50万吨合金铝项目建设。西山煤电表示,该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公司控股公司西山晋兴能源公司的地方优势与当地的煤炭、铝土矿资源,就地转化,就地应用,获得低成本电价,形成“煤电铝材+局域电网”产业链。

  不过,在当下电解铝行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价格上涨也需居安思危,谋长远之计,毕竟周期行业有上涨就有下跌。(记者 徐晶晶)

 


  转自:上海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