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制造业格局 京津冀产业协同升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4-28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京津冀一体化”迎来了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的日子。作为兼具调结构和稳增长功能的重大发展战略,北京、天津、河北能否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表示,“过去一些企业对于参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景看不透,三地的协同机制确实也不成熟。但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发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既拥有巨大潜力,又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今年将迎来大企业参与协同发展的爆发期。”


  加速重构一般制造业格局


  今年,北京市给自己订出了一个小目标——再疏解50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工业报记者坦言,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今年的疏解将主要瞄准规上企业。京津冀一般制造业产业格局,将加速重构。


  近4年,北京市累计关停1341家。组织开展违法违规排污及生产经营行为清理整治工作,通州、丰台等区主动扩大清理整治范围,北京市共整治“散乱污”企业4477家。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减少5.7万人。


  北京云家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黄赤淳表示,公司以前在朝阳区黑庄户乡租地建设了家具厂,占地约20亩。此次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企业的发展规模也将扩大,将在唐山汉沽投资建设6000亩的环渤海家具园,力争打造家居业的“奥特莱斯”,其中自己企业的家具厂将占地百亩,未来还将吸引80~100家企业入驻。据悉,未来留在北京的厂房可能将用作库房,不会再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他也希望,未来能给搬迁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方面的政策。


  央企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主导建设了中国电子北方产业基地(环保科技园)。“2016年园区还只是邯郸郊区一块地图上都不好找的荒地,2017年园区就会破茧成蝶,变成邯郸市新地标。”中国电子北方产业基地(环保科技园)园区开发事业部投资经理刘捷表示,园区会在新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方面发力,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与节能环保两大产业集群。


  在合作中,双方将创新央企与地方政府合作模式,引入一批欧洲先进技术企业,提升河北科技产业的含金量,打造京津冀的环保“绿心”,为河北省产业转型提供新支点。央企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储备,都具有地方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面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广阔前景,更多央企将走出北京,寻找产业升级的新空间。


  多点开花定位渐明


  “过去一些企业对于参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景看不透,三地的协同机制确实也不成熟。但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发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既拥有巨大潜力,又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今年或许就会迎来大企业参与协同发展的一个爆发期。”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表示。


  事实证明,目前京津冀三地正逐渐形成优势互补、相融相促的一体化产业格局,区域定位也逐渐明晰。据兴业证券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三地间的引进与投资项目快速增长,一体化格局初现。


  2016年,北京企业在津冀两地的投资认缴额分别增长26%和100%,北京向津冀的技术输出额达154亿元,同比增长38.7%。河北从京津引进项目4100个、资金382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2%和51%。2014~2016年,京冀企业在津投资项目4865个,累计到位资金5226.7亿元,占天津引进内资的44%;天津企业到河北省投资项目超过2600个,累计到位资金1300多亿元。


  与此同时,从各省的发展来看,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持续上升。天津市的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天津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融资租赁资产总额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飞机、国际航运传播和海工平台租赁业务分别占到全国的90%、80%和100%。


  京津冀目前已建设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张承生态功能区等一系列合作共建园区,其中2016年滨海新区GDP占天津市比重达到56%。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3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协调机制,特别是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如年产30万台小汽车、20万台发动机、年销售收入达到360亿元的现代第四工厂等一些大项目落户河北。如果没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这些项目可能会优先放在北京郊区而不是河北。”


  协同创新促产业升级


  “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3年来做的最明显的三大动作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和产业协同。产业协同层面更多是推进产业升级与转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表示。


  园区共建这一产业协同、共同创新的模式,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抓手。


  目前,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签约新项目15个,开工建设7个;北京·沧州生物医药园签约北京企业53家,开工建设14家;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阿里数据中心投入运营;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


  以中关村为例,过去3年,京津冀三地以北京中关村为人才、科技支撑,努力实现创新资源和产业的对接,走出了一条“由依赖资源投入、规模扩张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在天津、河北相继成立了当地的“中关村”。


  2014年以来,北京中关村与天津滨海、河北曹妃甸、承德、保定、石家庄等地,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园区链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截至2016年12月,北京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两地新设立分公司2709家,设立子公司3140家。


  目前,京津冀三地合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一个以区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通过推动创新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释放发展潜能,实现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张伯旭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周年之际,京津冀合作已实现从“地相接”向“人相亲”的转变,京津冀互动已呈现出“人熟、事畅、心齐”的新气象,京津冀协同已由发展蓝图逐步走向现实。(中国工业报记者孙郁瑶)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优势叠加 短板互补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成定势

    优势叠加 短板互补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成定势

    当前,奶业转型升级,已进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向现代奶业迈进的关键时期。京津冀三地奶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地位突出,并拥有三元、海河、君乐宝等多个优质品牌
    2017-06-19
  • 智能制造或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

    智能制造或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

    目前京津冀总体的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发展动能对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现实需求依然强大,京津冀去低端产能后,智能制造将会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7-06-28
  •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产业升级之路正走得越来越宽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产业升级之路正走得越来越宽

    过去3年多来,在京津冀这片土地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拉开大幕。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区域产业拥抱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从探索走向深入,产业升级之路正走得越来越宽。
    2017-10-09
  • 区域经济融合显成效 京津冀汽车业协同发展加速

    区域经济融合显成效 京津冀汽车业协同发展加速

    近期,全国各地经济半年报陆续发布,数据显示,作为区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效果明显。其中,汽车产业正在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车加速融合,并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8-09-05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