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监管再升级 茶叶产业开启品牌化发展之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陆悦    时间:2017-04-26





  茶为国饮。近年来,随着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增长,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也时有出现,并成为舆论热点,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4月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茶叶生产企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文件的规定,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全面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监管工作措施,强化监管责任落实。


  更加严格的监管将给茶叶行业带来新的变化,‘监管越严格,越有助于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这也为我国茶叶行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一条好的路径。’业内人士表示。


  亮点:三大关键凸显监管新理念


  茶叶质量安全是茶叶质量与茶叶饮用安全性的总称,主要涉及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茶叶陈变与质变等因素,并涉及茶叶栽培、加工、运输和贮藏的每一个环节与过程。“茶叶行业产业链长,可算是横跨第一、二、三产业,既可作为农产品,也可作为商品和餐饮服务行业的原材料。因此,对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不能简单套用农产品或是预包装食品的监管模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产业发展部主任申卫伟表示,《通知》体现了三大亮点:全产业链监管、风险防控和社会共治理念。


  申卫伟进一步解释,《通知》充分体现了全产业链监管的理念,对茶叶生产提出了从源头到上市的一系列要求——茶企严把原料关,严格组织生产,禁止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严格规范标签标识,强化出厂检验,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等。


  《通知》的另一大亮点则体现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由终端监管向风险控制转变的理念。《通知》中提到的监管部门全面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五项举措里,包含了强化生产许可,加强监督检查、抽检和风险监测等“关口前移”原则,以及将铅、农药残留等指标作为重点抽检监测项目的靶向性原则。此外,国家总局还将对茶叶生产企业开展飞行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并对查处的问题依照相关规定予以公开。


  此外,《通知》特别提出要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协调和引导作用,体现了社会共治理念。申卫伟介绍,近年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促进行业提升质量安全,如组建了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委员会,并定期对通报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项研讨,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开展茶叶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管措施研究;组织企业学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等。这些举措都提升了茶企对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


  难点:行业“小散乱”源头难以把控


  今年3月,一篇“中国98%的茶叶都有农药残留”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疯传,其中龙井茶、碧螺春等被列其中,涉及的不少生产厂家还是国内名企。这篇文章引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严厉批驳,表示“茶叶有农残≠农残超标”,在茶园中使用农药是正常的农业措施,是否安全取决于农药的品种、剂量和安全间隔期,只要正确按照规定采摘、加工,制成的茶叶产品就是安全的。事实上,据国家总局抽检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茶叶及相关制品年度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9.1%,茶叶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然而,茶叶遭遇农残非议并非空穴来风。“茶叶既不能像水果那样清洗,也不能像稻谷那样脱壳,因此一旦涉入农残安全的传闻,就会对企业乃至行业造成巨大影响。”申卫伟表示,茶叶源头安全一直是茶叶质量安全的核心,农药残留更是茶叶行业的心头之痛,也是触动消费者神经的敏感问题。


  茶叶生产企业如何以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为重点,严把源头质量关?《通知》用相当大的篇幅对茶企提出了明确要求:必要时对原料的农药残留、污染物、着色剂等项目进行检验;外购茶叶原料的茶叶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供应商名录,相对固定原料来源,并定期审核评估;鼓励企业建立茶叶原料基地,并对茶叶种植过程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按要求严格控制,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一旦发现铅、农药残留等指标不合格,或检出着色剂、非食品原料,企业要立即停产、彻查原因、召回产品……“当前,我国茶企最大的特点是小散乱,有规模的大型企业不多,多数为中小型,包括农户、商铺、半商半农。”申卫伟表示,关于《通知》中提及的一系列原料要求,规模化企业执行的难度并不大,难的是广大“小散乱”的茶农商铺等。


  “生产模式多样化,有的是企业和茶农签订供货协议,有的是收购散户的茶炒制出售,也有的是茶农自产自炒自销。”他介绍,茶叶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很多,尤其在种植环节,在少数偏远地区,有些被明令禁止使用多年的农药换了标签依然在销售。从事生态茶种植的山东泰茶“良心谷”负责人刘孝平则表示,病虫害防治是茶农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气温较高的南方,病虫害一旦爆发危害很大,严重影响产量。而由于农药在农村已普遍使用,一些茶农在缺乏管理和种植方法、缺乏安全意识的情况下使用农药,茶叶农残超标就在所难免。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监管手段,倒逼企业自己去严格管理种植环节。”《通知》起草方、国家总局食监一司相关工作人员这样解释要求企业“严把原料进厂关安全关”的用意。这也是《通知》中提出“鼓励企业建立茶叶原料基地”的目的所在,不止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且鼓励规模企业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


  观点:质量提升打开品牌提升之路


  中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但“中国7万家茶企不敌一个立顿”的说法也昭示了树立茶叶品牌的重要性。如何打造茶叶品牌?《通知》中提到,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精准扶贫”要求,大力扶植茶叶生产企业走优质化发展道路。要从较大茶叶品牌生产企业着手,引导企业自建茶园,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形成一批质量可信、安全可靠、国际竞争力强的优质茶叶品牌。特别是对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要予以重点支持,推动名优品牌走向世界,为促进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通知》也提出了“五个不准”来禁止企业用欺诈手段打造假名牌,即:不准虚假标注产品执行标准、质量等级;不准生产无标识、标识不全或标识信息不真实的茶叶;不准虚假标注生产日期;不准虚假标注茶叶原料种植地区或类似表述;不准虚假标注手工制作、野生、贮存年份或类似表述。目的是规范市场,让消费者明白消费。


  “《通知》明确了一个我国茶叶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即打造茶叶品牌的核心在于茶叶质量安全的提升。”申卫伟表示,“品牌是稳定品质的象征,是质和量的保证。只有走品牌化路线才能让消费者有归属感、信任感,才能有更好的销量和更长远的发展。”


  作为茶农,刘孝平则更期望国家能出台一些产业政策去引导企业走“提质量、建品牌”的道路,“加强监管有助于规范市场,但促使茶农规范种植的动力是让他们明白:规范种茶、种出好茶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他表示,“良心谷”在种茶过程中,不使用化肥而是采用生物肥料,不使用农药而是用驱虫灯、粘虫板等除虫,种茶成本高出一倍以上,且产量只有常规种植的60%~70%。而目前国内市场上消费者对有机茶、生态茶的认可度并不高,这类茶叶的价格却并没有比一般茶叶有明显提高,茶农不能获得明显的收益提升。然而,老百姓的消费观念转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本报记者陆悦)



  转自:中国医药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我国茶叶发展迎来重大利好 茶叶稀土限量标准撤销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茶叶稀土限量标准日前传出撤销的消息,对茶产业发展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解决了长期限制茶叶发展的大问题。
    2017-05-02
  • 品牌影响力不足 中国茶出口非洲还需时日

    品牌影响力不足 中国茶出口非洲还需时日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劳动力生产成本上升,中国的原料茶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出口企业越来越难赚到钱,国内茶企要转变思维方式,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助力中国茶叶走出去。
    2017-06-27
  • 2017年我国茶叶产量增加 结构优化

    2017年我国茶叶产量增加 结构优化

    据农业部预计,今年全国茶园面积44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130万亩。其中,湖北、贵州、陕西、江西等省分别增加23 6万亩、21 5万亩、19 3万亩、15万亩。
    2017-12-23
  • 中国茶企“走出去”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中国茶企“走出去”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早在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中国茶叶就通过茶马古道“走出去”,传到了西亚、北亚、欧洲……在古代丝绸之路主要路线的茶马古道上,中国茶叶可谓备受推崇,风靡海外。
    2018-02-2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