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素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0-03-29





  本报讯(记者 于丹) 2009年以来,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增大,新能源汽车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了业内外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真的触手可及了吗?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丁荣军日前向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要真正走向市场,还存在六方面制约因素:


  一是新能源汽车中长期战略目标亟待确立。《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未来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对指导企业在近期进行研发和生产投入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尚未确立指导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和目标,企业难以把握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也无法带动社会力量着手基础设施等配套体系建设。此外,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如何实现协调发展、多种替代燃料技术如何突出重点等问题也急需有关部门统一认识。


  二是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和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急需提高。动力电池的一致性和成组匹配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用隔膜等关键材料、驱动电机用功率元件等核心基础器件急需突破;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的大批量生产工艺及成套装备尚不配套,关键装备依赖进口;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与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匹配。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发展。


  三是我国汽车工业核心技术积累不够,制约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的全面快速提高。尽管我国在纯电动汽车、弱混合(BSG)和轻度混合(ISG)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接近,基本达到产业化水平,但在整车电子及控制技术、振动和噪声(NHV)技术以及车身轻量化、造型设计、空气动力学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些核心技术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将削弱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新能源汽车新型产业链和基础设施有待建立、培育和完善。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市场导入期,电池、电机等专用零部件和整车的生产、维护保养以及电池回收体系有待建立,产业链还需完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需要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的支持。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由于没有总体规划,投资方普遍持观望和等待态度,进展缓慢。


  五是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持续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十一五”期间政府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全部的研发投入不过11亿元,加上企业的开发投入也不足百亿元,还不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年的研发投入。较少的投入难以应付整车开发所要解决的问题,更难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此外,新能源汽车目前处于市场导入阶段,成本明显高于传统汽车,单纯依靠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来推广昂贵的“绿色汽车”远远不够。虽然我国已出台支持公共领域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政策,但在面向消费者的鼓励政策上至今没有大的突破,国家层面在购置税等方面的系统的鼓励政策尚未出台,市场推广十分缓慢。


  六是部分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紧迫感不强、投入不足。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部分骨干企业战略上重视不够、战术上投入不足,传统汽车技术依赖性思维较强,特别是当前传统汽车产销两旺,一些企业更倾向于扩大现有产能,获取短期效益。产业转型必须由企业、特别是整车骨干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实现。(于丹)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