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认定启动,动漫企业期待“被关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纪爱玲    时间:2010-04-13





  新一轮动漫企业认定工作已经开始。文化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动漫企业认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针对目前各地符合条件但尚未认定的企业较多这一情况,全国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办公室在今年将集中开展两次认定工作。许多动漫企业已经行动起来,积极准备认定工作。


  企业热情高


  2008年年底,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办法明确指出,动漫企业包括漫画创作企业,动画创作、制作企业,网络动漫(含手机动漫)创作、制作企业,动漫舞台剧(节)目制作、演出企业,动漫软件开发企业以及动漫衍生产品研发、设计企业。国家鼓励动漫原创的意图在《办法》中得到充分体现。


  根据《办法》,我国首批动漫企业认定工作于2009年展开,当年即有303家企业提出认定申请。“企业通过认定后,对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都有作用,同时还可以得到税收方面的优惠。”湖南互动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四川精锐动画有限公司综合部副经理江倩介绍,通过认定的动漫企业可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税种上享受优惠政策,这对企业节省成本作用较大。


  他们的态度代表了许多动漫企业的想法,动漫企业都积极申请并努力通过认定。


  这些动漫企业如何能够率先通过认定?企业通过认定后,对发展又将带来哪些新的契机?


  湖南互动传媒有限公司是首批通过认定的100家动漫企业之一。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办法》除对企业主营业务进行限制,还规定了其他标准,如:动漫企业经营动漫产品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0%以上。“这些比例都是硬指标。一些未能通过认定的企业,可能在统计中存在问题。”该负责人说,“动漫产品的主营业务收入和衍生产品收入在统计时需要区分。”


  地方政策有待落实


  在首批通过认定的动漫企业中,四川省有3家企业名列其中,四川精锐动画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


  据介绍,该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我国西部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专业动画制作公司之一。江倩介绍,该公司初期以服务外包业务为主,原创作品较少。随着近年政府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支持力度,公司管理层看到,原创动漫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于是加大了动漫原创产品的开发力度。


  “我们现在仍然保留了服务外包业务,在外包业务有盈利的基础上发展原创,走‘以制养创’的道路。”江倩说,由于原创动漫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资金压力较大,且风险较高,如果企业把全部力量用来开发原创产品,万一项目失败,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


  “《办法》规定,企业通过认定后,企业能享受到税收方面的优惠。但是现行政策在对项目补贴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尽快落实相关政策,对一些原创项目提供补贴。”江倩说。


  2009年,西安共有5家动漫企业通过认定。随后,陕西省文化厅不仅向这5家企业授牌,并给予每家企业10万元奖励。西安高新区再拿出3000万元资金,支持包括获国家动漫企业认定的所有“高新动漫”企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长沙市政府也在积极出台相关鼓励动漫企业的政策文件。


  期待政策更加有针对性


  在首批通过认定的动漫企业中,有不少是业内的佼佼者。北京神笔动画公司就是我国目前最具实力的动画制作实体之一,不仅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各大城市成立了公司,旗下“火星娃”品牌系列原创动画片更是得到观众认可。


  神笔动画公司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总经理臧志昕坦言:“我们公司目前正处于起飞阶段,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企业通过认定后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企业的发展肯定是有利的。但是,我们更期待如何能够通过政策引导,使更多的资金进入动漫行业,真正做到‘雪中送炭’。”


  湖南山猫卡通有限公司总裁吴晖则认为,目前的政策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动漫企业有一定作用,但对于一些创立不久,尚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作用不大。


  位于长沙高新区的湖南山猫卡通公司是吴晖一手创办的。该公司不惜重金引进了多位国际高端人才,并注册有“山猫”、“山猫吉咪”、“山猫兄弟”、“山猫功夫”等商标,商品类别品种达到30000余种。2009年,该公司的原创动漫产品《山猫吉咪历险记》荣获2009年美国纽约国际独立电影电视节最佳动画影片奖,从而成为该节第一部夺得大奖的中国原创动画故事片。


  虽然自己的企业如今不断发展壮大,但吴晖认为,为了鼓励初创企业发展,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出台政策,在某些频道购片方面制订标准,为初创企业提供产品播出的渠道,从而获得发展。(纪爱玲)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