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灾对国内稻米供求形势影响有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0-04-14





  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3月23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8796万亩(重旱2798万亩、干枯1381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612万亩。


  其中,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占全国的85%),作物受旱7097万亩(重旱2582万亩、干枯135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57万亩。


  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前述五省区市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8%,其中,稻谷占22.0%,小麦占5.4%。由于西南地区在全国稻谷产量中的比重相对较大,旱情持续发展将对全国稻谷生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市场主体也表现出对米价因旱灾持续上涨的担心。


  西南旱灾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促进局部地区大米价格的快速上涨,但对国内稻米总体供需形势影响有限。


  从近期大米价格走势可以看到,3月份以来,国内大米批发价格连续三周上涨,截至21日当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粳米和籼米批发价格分别达到3.85元/公斤和3.06元/公斤,分别较上月底上涨1.6%、1.3%。


  分析西南旱灾对国内稻米市场的影响,我们认为,局部地区籼米价格短时间内可能快速上涨。


  一是西南旱灾对早稻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西南地区稻谷产量比重相对较大,其中,广西早稻产量占全国早籼稻总产量的16.4%,四川中稻产量占全国中稻产量的11.8%。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称,到4月中旬西南地区都无很有效的降水。西南地区旱情持续发展将导致部分地区水稻秧苗枯死,育秧、移栽受阻。


  二是后期西南地区大米调入量增加拉动周边地区价格上涨。西南地区是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口粮以大米为主。因为稻谷产量下降,后期为满足本地需求,必然加大稻谷和大米调入量,对周边产区米价产生一定拉动作用。


  三是旱灾催生部分市场主体的看涨预期。可能导致企业增加库存或囤粮的行为,同时由于2009年销区籼米需求疲软,产区加工企业籼稻收购量明显减少,库存水平偏低,旱灾持续发展可能使部分企业产生粮源紧张的恐慌情绪。综合以上因素,籼米价格短期内有快速上涨的可能。


  就目前的趋势分析,此次西南旱情对全国稻米市场供求基本形势影响有限,2010年后期籼稻米供给仍能有保证。


  一是2009年早稻大幅增产。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2009年我国稻谷产量将达到19580万吨,较上年增长2.0%,其中早稻3320万吨,增长5.1%,中稻12729万吨,增长0.9%。


  二是非受灾区早稻种植面积有望增加。今年国家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上调60元/吨,使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意向播种面积扩大。其中,江西、湖南、湖北等三个籼稻主产区早稻意向播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1.3%、5.0%、2.0%。


  三是是国家籼稻库存充足,市场调剂能力强。2008年国家在南方产区收购临时存储早籼稻110.7万吨、中晚籼稻800万吨,截至3月11日,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累计分别成交19.9万吨、91.5万吨,剩余量分别达到90.8万吨和708.5万吨。2009年国家还以最低收购价收购277.4万吨早籼稻,收购中晚籼稻576.5万吨。此外,根据国家粮食局数据计算,1978年至2007年国有大米(稻谷折为米)库存净增加量(国有企业大米收购量减去销售量)超过一亿吨。因此,即使今年西南地区水稻产量因旱灾而下降,全国早稻供给形势依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国内籼稻供给仍将十分充足。


  西南旱灾难已动摇国内大米的基本供求形势,但还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导致后期国内大米价格进一步上涨。


  粳稻米价格持续上涨带动的稻米市场价格普遍上涨。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粳米价格涨势,但效果不是十分显著。粳米价格可能带动籼米价格进一步上涨。


  生产成本增加。受生产期异常天气影响,2009年湖南、江西、湖北等省杂交稻种减产,早籼稻种子供应偏紧,导致种子价格上涨。其中,江西优质杂交早籼稻种子价格同比上涨近20%,杂交早籼稻面积占江西早籼稻总面积的比例达60%。


  国际大米可能减产。目前东南亚地区遭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降水偏少,稻谷预测产量普遍下调。


  自然灾害后期发展形势可能进一步恶化。首先,如果东南亚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范围扩大,未来我国东南沿海乃至华中地区早籼稻生产可能总体处于偏差年景;此外,目前西南干旱区域已延伸至湖南湘西、广东等地区,旱灾对国内稻谷生产的影响可能进一步恶化。

来源:国际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