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促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破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0-04-14





在今年的两会上,“调结构、促转变、谋发展”成为汽车界代表、委员的共识,关于汽车产业的提案均指向汽车产业调整、新能源汽车、汽车质量等行业关注的话题。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两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在继续做好13个试点城市示范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将扩大试点范围,同时考虑对私人使用新能源汽车给予一定的补贴。而刚刚结束的T10丽江峰会就电动汽车未来发展战略和相关事项,也做了进一步深入的研讨。从各方面发出的信号已经很明确:作为具有战略性的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到了让汽车工业结构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候。


当我国在2009年迈进千万辆级汽车生产大国行列后,汽车行业对下一步进入世界汽车强国的紧迫感十分强烈,新能源汽车的成功与否,对汽车强国目标的实现影响甚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为实现“汽车强国梦”制定了时间表:“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中国一定会实现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使得中国在2020年时成为世界强国。”


据预测,2012年前后将迎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高潮,未来10年~20年将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之时,我国也不失时机地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以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为重点的技术创新,加快汽车工业的结构调整,推动汽车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009年1月,我国出台《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同时,明确指出了中国汽车业未来的战略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推进汽车产业重组。随着由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工程在武汉启动,全国10个以上大中型城市将在3~4年间推出1000辆以上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同年3月,《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出台,提出“逐步实现国产电动汽车产销规模”目标。同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对新能源汽车的范围进行了定义,规定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及产品的准入条件。12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2009年工作会议,对《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规格尺寸》等7项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了审查。2009年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原来的13个扩大到20个,选择5个城市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而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更进一步彰显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2009年,24家汽车生产企业的47个型号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并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发布。2010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明确表示“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今年的经济工作重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


  追溯我国新能源汽车近几年发展进程,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和企业的自主开发行为,已经对未来汽车工业从传统动力向新能源发展的转型表示了积极的认可,但产业化的进程仍很曲折。除了统一行业标准、细化消费补贴政策外,新能源汽车发展还面临着企业开发资金短缺、研发技术薄弱、配套设施空白等方面的问题。当全球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已加速产业化、商品化进程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亟待政府、协会、企业多方合力,建立立足自主开发、并吸纳国外技术再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在科学规划的引导下,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有序进行。


令人可喜的是,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车已成为社会投资关注的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已从理念的辨析演变为市场的自主行为。2010年全国计划建成的汽车充电站将达到70余座,充电桩不低于6000个,并且将是覆盖近30个省市的全面性建设。2009年底,由南方电网投资建设的国内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深圳启用;今年初,国家电网计划年内在全国27个城市开建电动车充电站的战略规划;湖北、江苏、江西、福建、四川、河北等省也纷纷制定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战略计划。


据悉,由汽车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制定的电动汽车标准正在进行行业研讨。随着这一标准的出台,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转型也会得到更规范、更科学的技术支撑。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