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不是传说2万亿元商机待挖掘


作者:左永刚    时间:2010-04-16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建筑节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近日举办的第六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上,与会专家表示,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不仅能够为节能减排工作做出贡献,而且将带动建材、节能产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是全球建筑总量最大的国家,其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仅对现有房屋进行节能改造就蕴藏着超过2万亿元的商机。


  不盲目推崇新技术


  低碳建筑不一定要运用大量的新技术,大量节能新技术运用于建筑也不一定节能,这样的理念已经成为此次建筑节能学术周活动与会人士的共识。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一直是节能建筑的重要评价指标,业界出现盲目追求新技术的现象,造成一些项目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之后,实际能耗不降反升。


  “我们不推崇那些堆砌大量新技术的零能耗、负能耗建筑,而是希望从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理念出发,尽可能依靠被动的方式,营造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空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表示。


  长期从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研究的清华大学建筑科学系教授朱颖心认为,很多可再生能源是低品位能源,但在获得的过程中却要消耗高品位的电能,如热泵污水热回收、转轮回收排风热量、太阳能集热器等技术都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因此,在考虑可再生能源利用收益的时候,必须考虑其付出的代价。


  朱颖心表示,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形式应该有选择,应鼓励低成本常规技术的节能建筑示例,其中低成本的被动手段应作为首选。应当鼓励低成本、高效的适宜技术,避免盲目追求高技术,把建筑变成昂贵高技术产品的堆砌,实际上却达不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抓住发展新机遇


  新的建筑节能理念的产生使人们重新认识建筑节能,同时也将产生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表示,近年来,在建筑节能实践中产生了不少有效的技术,但一些技术还不够成熟。我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希望致力于建筑节能和技术创新的设备制造企业能够把握商机、积极开发。


  为了加快推进建筑节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年将扩大绿色与低碳技术合作交流,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探寻适合中国的建筑节能产业发展途径。


  江亿认为,我国在资源、能源、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推进建筑节能,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方法,要立足本国实际。一方面要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气候和文化特点的建筑节能途径,推广科学、可持续的用能习惯和生活模式。


  亟待完善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


  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在扶持和推广节能与绿色建筑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尤其需要完善低碳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


  朱颖心认为,建筑节能作为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未引起房地产开发商的足够重视和积极参与,主要因为目前国内缺乏相关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韩爱兴介绍,今年我国将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主要抓手,加快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强化评价机制,推广评价标识制度,组织申报“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织开展低碳生态城分级评价标准、规划与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目前,我国公共建筑节能已取得一些成绩。2005年,原建设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综合性国家标准。该标准成为建筑节能的技术依据和准则。


  业内人士指出,在完善建筑节能标准的同时,需要逐渐完善认证细则,建筑节能领域的绿色建材等技术和产品都需要相关的认证制度。


  在建筑节能的发展模式上,我国已经进行了很多尝试。但发展节能建筑需要地方政府与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将政府在政策推动、引导市场上的优势与房地产开发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优惠制度,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为了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今年将加大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启动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此外,还将制定并实施建筑节能新型材料推广应用政策。(左永刚)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