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时间:2010-04-19





  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稳步向好态势,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回升、利润降幅收窄趋势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振荡上升趋势,出口交货值连续2个月单月增速为正增长,但仍存在知识产权壁垒增多、部分子行业投资过热等问题。


  基本情况

1.电子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

  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低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幅5.7个百分点,增速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加快3.5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和10.6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自下半年开始,我国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连续6个月保持累计增速为正。

  2.电子制造业利润降幅收窄趋势明显

  1~11月,我国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1209.9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比1~8月收窄22.5个百分点,比1~5月收窄43.8个百分点,比1~2月收窄94.3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1~11月,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407.6亿元,同比增长55.1%;视听产品制造业实现利润93.7亿元,同比增长15%;电子元件制造业实现利润263亿元,同比下降12%;计算机制造业实现利润293.1亿元,同比下降18%;电子器件制造业实现利润79.7亿元,同比下降55%。

  3.电子制造业销售产值稳步回升

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累计完成销售产值5.02亿元,同比上升2.4%,而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增速为负增长。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销售产值增速逐月回升,1~11月开始实现正增长。

  4.电子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3月起呈振荡上升趋势

2009年,电子制造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7.2亿元,同比增长6.7%。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分别加快3.7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而一季度增速为-2.4%。

  5.电子制造业出口交货值连续2个月单月增速为正增长

  2009年11、12月单月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增长9.8%和17.7%,结束了此前连续12个月的出口持续下滑的局面。

  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8932亿元,同比下降5.6%,降幅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收窄5.0个百分点、6.3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

  主要问题

1.国际竞争激烈,大企业并购和基础领域整合趋势明显

2009年是电子信息企业并购重组的重要一年,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大企业并购和基础领域整合增多,如日本NEC电子和瑞萨合并成立了第三大半导体公司,台湾地区多家半导体企业整合建立了“台湾记忆体公司”,群创并购奇美等,都将在全球半导体、面板领域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此外,松下并购三洋、甲骨文并购SUN等重大并购案件,也将对家电、软件产业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2.知识产权壁垒成为对电子产品贸易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

  美国涉及中国大陆机电产品的337调查逐年增多,绝大多数集中于电子产品。2005年~2009年,美国涉及中国大陆的337调查案件分别为8起、13起、18起、13起、16起,其中涉及电子领域的337调查分别为5起、2起、8起、7起、10起。知识产权诉讼也将成为知识产权壁垒的重要形式。2009年,在MPEG-2专利项下的几大IT公司在美国联合起诉海尔公司;2009年3月,MPEGLA公司在美国和德国对联想公司亦提起专利侵权诉讼。预计在MPEG-2数字视频压缩标准下的专利之争才刚刚开始。

  3.投资主体过多,液晶面板投资过热2009年,国内液晶面板投资火热,仅宣布投建的7.5代以上的高世代生产线就多达7条,总投资不少于2000亿元。面板线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产业。而由于液晶面板线投资主体太多,使得投资额、技术研发、人才等要素资源过度分散,不利于形成规模竞争力,企业难以长久支持。


  对策建议

1.集中产业优势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应对日益增多的知识产权壁垒

  应增强自主创新力,加快结构调整,集中产业优势资源,突破核心技术,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建立,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可以及时应对日益增多的知识产权壁垒。

  2.充分调研,严格项目审批,严控产能过剩

2009年,我国不仅是面板行业,还包括光伏等行业也存在着投资过热的问题,应严格项目审批程序,避免盲目上项目,在项目审批前展开充分的调研、规范管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来源:国际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