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面窄优惠力度弱,支持采购国产设备政策遭冷遇


时间:2010-04-27





  去年10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研发机构采购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5号令)。据此,今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相应细则,发布了《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管理办法》(国税发[2010]9号)通知。日前,记者对该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的来说,目前该政策在汽车界的影响微乎其微。


  ■ 内资研发机构 采购国产设备享受同等待遇


  财税[2009]115号令的核心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外资研发中心适用《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4号免征进口税收,根据其设立时间,在分别满足相关条件的前提下进口研发设备免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二是,符合规定条件的内、外资研发机构购买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


  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汽车研发水平,我国一直大力支持引进国外先进研发设备。1996年、1998年和1999年,我国多次出台政策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设备和采购国产设备时,对符合规定的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全额退还国产设备增值税。根据2007年财政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44号令和45号令规定,符合条件的内资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进口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但是,内资研发机构购买国产设备,在税收政策上与外资企业有所区别。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国施行全面的增值税转型,所有企业购买设备的进项增值税都可以在销项增值税中进行正常抵扣。同时,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停止执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杜芳慈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外资研发机构来讲,这个政策只是对过去政策的恢复。但是对内资研发机构来讲,这是一个全新的政策。意味着,在采购国产设备上,内资和外资研发机构的税收待遇相同了。”


  ■ 适用设备不多 价值不大


  财税[2009]115号令规定的使用设备清单范围中,包括三大方面共24个种类。虽然这个政策不是针对具体某个行业制定的,但汽车业界人士认为,汽车行业适用该政策的设备不多、金额不大,而且还有一些方面不太明确。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朱华荣告诉记者:“我们的研发设备大部分是进口的,采购的国产设备本来就不多,适用于这个政策的就更少了。比如车门试验设备,底盘车身强度试验都可以采购国产的。但这些设备价格不高,所以退税的金额不多。”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实验检测所副所长田勇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我们新一轮的研发体系建设时间是从2007年到2010年。我们研发设备总投资5亿~6亿元,采购国产设备的金额不到十分之一,只有3000多万元。这个政策的执行期很短,只占我们新一轮建设期的一半,最终的退税金额可能不到100万元。”


  除此之外,田勇还指出这项政策有几个地方不明确:“文件中对国产的范围没有界定。比如,我们需要的零部件传导抗骚扰试验台,其核心部件是进口的。如果这个算国产设备,那就是我们采购国产设备中金额最大的设备了,大概需要200多万元。”


  除了对国产定义不明确外,田勇还指出适用设备清单也不太明确。他说:“我们前期采购和将要采购的一些国产设备中,有一些可以往适用设备清单中的1.4、2.1、3.4等多达10项上靠。但文件还不太明确,到底能否靠得上,我还无法判断。”


  ■ 应支持国内研发设备的发展


  财税[2009]115号令的出台,除了能给采购方提供一定的优惠外,鼓励国产研发设备的意向也很明显。在都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所有企业都愿意购买价格较低的国产研发设备。杜芳慈说:“比如摩托车行业的下线检测设备,大部分是国产的。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汽车行业需要的研发设备,国产的大部分无法满足。但是要支持我国汽车工业研发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包括研发设备在内的整个产业链能力的提升。从这方面来讲,我们需要支持国产研发设备的发展。”


  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柳崇禧说:“用于研发的高精设备,如坐标测量仪、发动机试验设备、汽车尾气在线分析设备、大型软件(用于三维设计、力学计算、材料分析等)、一些仿真设备,国产的精度都不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鼓励国产研发设备逐渐提升水平。”


  田勇告诉记者:“目前国产的研发设备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电器、通用和试制设备,比如灯光设施、示波器、汽车配电盒仿真负载、半自动切割机、真空塑型机等。而一些关键设备全球就只有一两家企业在生产。我们也知道他们获得的是高额利润,但是我们有这个需要就必须采购他们的设备。”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研发很好,但是在研发硬件体系的建设上,要想真正给企业支持,他认为:“根本的还是提升国内研发设备的整体水平。”

来源:中国汽车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