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汽车和零部件产业正在崛起


时间:2010-05-07





  “由于强大的市场和成本优势,国际市场必然向中国转移,而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沿海地区汽车产业也会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向西部转移。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发展,将承载起中国汽车产业强国路上新的希望!”日前,在西安召开的2010第二届中国西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这样描述中国西部汽车产业的未来。


  整车物流成为汽车强国的关键


  付于武分析,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到去年底,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双双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将有望在10年~15年实现成为汽车产业强国的梦想。汽车产业要实现历史的跨越,从技术层面讲,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从根本上扭转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强相关产业技术支持能力等多项突破。


  完善的汽车整车物流供应链是实现汽车产业强国梦想的关键一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汽车物流分会副秘书长马增荣表示,依托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竞争,是制造企业竞争的最高阶段。目前,我国汽车整车物流全部外包,应该抓住机遇,形成新的汽车物流核心,增强区域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以西安为例,一是要利用现有的汽车产业优势,积极推动优秀物流企业发展专业汽车物流业务;二是要发挥西安在西部地区市场的中心和辐射作用,形成汽车物流集群效应;三是要充分利用西安名校优势,加快产学结合;四是地方政府要抓住国家经济转型和新一轮产业转移、升级的历史机遇,广泛寻求与汽车产业的合作。


  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峰建议相关行业和企业:一是要面向未来培养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二是积极加入国内汽车产业联盟,依托政府资源,强化产业能力,服务国内市场;三是针对汽车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进行零部件产业升级,占领高端市场;四是积极推动新技术在汽车生产上的应用,构建新型产业链。


  汽车零部件产业要“大而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首席研究员刘明表示,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关键零部件基本实现自给,并在自给有余的前提下实现了出口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要实现“大而强”的战略目标,一方面要实现从质量到性能的全方位提升;另一方面要同时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重视研发。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目前西北地区是唯一尚未形成较大产业区的地区,建设西部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顺应了现实需求。从发展方向上看,高技术、新能源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升整车性能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将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电动汽车关键部件的生产能力也将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汽车和零部件产业工艺加工过程长、迂回生产方式明显,最适合采取产业集群这一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曾昭宁建议,要正确处理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团化与集群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继续引进大项目和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大企业集团,走集团化之路;另一方面要对臃肿的“大而全”的企业进行拆分,同时培育民营中小企业的配套能力。此外,他建议加快由传统招商向集群式招商的转变,且招商理念应向有利于培育产业集群转变;在选择招商排序时,应首先考虑其产业关联度,同时还要注意后续性招商;对配套能力较差和缺乏配套能力的开发区,可实行集群式“一揽子”招商,将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和主要配套企业“打捆”引进。


  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正在崛起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签订了《统筹科技资源、支持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产业发展框架协议》。与此同时,高陵县招商局与陕西华臻三产工贸有限公司、陕西东升冷拉钢材有限公司、陕西重曼卡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10家汽配企业签订了总投资为31.68亿元的投资合同。


  记者了解到,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是由具有“中国西部重卡之城”之称的高陵县和陕汽集团联手打造的集汽车研发、生产、检测、销售、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装备制造基地,规划面积为11.83平方公里,分为重型工业区、轻型工业区、研发检测区、生活配套区、物流仓储区等10多个现代化专业区域。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经完成投资80多亿元,有62家汽配企业签约入驻。陕汽集团、中钢集团西重公司、中集陕汽重卡公司、中石油宝鸡石油钢管公司等企业已在此投资建设。


  与此同时,汽车和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必然对与之相关的钢铁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汽车用钢品种主要包括钢板、优质钢、型钢、带钢、钢管、金属制品等。其中,热轧钢板、冷轧钢板和镀层板是生产汽车的最主要原材料。数据显示,虽然2009年全球汽车市场萎缩,但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使得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的建设将对相关钢铁企业的高端产品产生拉动作用,同时也将对钢铁产品的品种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来源:中国冶金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