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开门红”来形容与中国相关的并购业务似乎已嫌不足,更确切地说是“井喷”。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本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各公司加快了海外收购的步伐,其海外直接投资即用以收购或扩展业务的资金,去年增加6.5%至433亿美元。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斥资18亿美元收购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品牌,像这样的一些海外收购活动正在帮助中国企业获取新技术和全球市场份额。
3月24日,国际投行数据供应商Dealogic提供的数据表明,2010年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额116亿美元,与2009年同比增长了863%,创造了历史记录季度最高值。
用“开门红”来形容与中国相关的并购业务似乎已嫌不足,更确切地说是“井喷”。
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本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各公司加快了海外收购的步伐,其海外直接投资即用以收购或扩展业务的资金,去年增加6.5%至433亿美元。
资源能源同为首选
2009年,中国能源企业在收购和并购资金方面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320亿美元。资源类企业是最热门的并购对象,今年一季度发生的116亿美元海外并购中,有65亿美元投向资源类企业,占到总量的56%。
3月24日,当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之时,在全球最大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的后院,中国企业将再下一城——华东有色将以12.2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伯迈资产管理公司旗下Jupiter项目100%的产权。该矿山远景储量为13.9亿吨,属于露天矿藏,经简单采选后即可达到65%的精矿出口标准。
欲打破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大国际矿商的垄断地位,中国企业的机会不仅在澳大利亚,亦在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地。 3月 15日,武钢斥资6846万美元从中非发展基金手中收购了利比里亚一处铁矿石项目60%的股权。
此前,铁矿石巨头力拓公司与中国铝业公司分别发布公告称,宣布双方签署了一项13.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将联合开发位于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石项目。
随后,阿根廷石油和天然气公司证实,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将收购其全资附属公司 50%的股份。BEH发布公告称,双方已达成初步协议。中国海洋石油将斥资31亿美元收购BEH共50%的股份。
投入巨大回报也大
华东有色掌门人邵毅表示,Jupiter项目按年产1000万吨铁精矿测算,预计年均营收将近8亿美元,年均利润总额超过3亿美元,项目投资收益率在20%左右。这就不难理解,从博卡金矿至澳洲Arafura项目再到非洲WTI项目,华东有色在资源收购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而中国企业的海外寻煤之路也是为利而来。1月12日,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冶对外宣布,中冶将以2亿美元直接入股澳大利亚澳华资源,同时获得ChinaFirst煤矿项目的EPC总承包管理。
2月6日,澳大利亚第五大富商克莱夫—帕尔默控股的矿业公司宣布,已经与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一笔总额为600亿美元的煤炭交易合同。澳大利亚方面称,这是该国“历史上最大的出口合同”。
2010年一开始就有如此大的煤炭订单,预示中国今年有可能又会成为原煤净进口国。
以2010年1月初尘埃落定的兖州煤业并购澳大利亚菲力克斯资源有限公司一案为例,为达至100%全资并购控股Felix的初衷,兖煤付出了32亿美元约合33.3亿澳元的代价。而在32亿美元背后,该次并购为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目前完成的最大一宗收购案,是2009年澳大利亚十大并购案之一。兖矿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经理王信对于并购Felix公司前景极为乐观,其预计通过后续的勘探及开发,预计2012年Felix煤炭产量可达到2400万吨,相当于兖矿本部产量的2/3,利润可达到40亿元左右。
拉开煤矿领域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地图,其地域遍布除欧洲外的五大洲:神华获得澳大利亚沃特马克勘探区的探矿权及收购新南威尔士州西北部的6处具有煤炭资源的农业田产,神华在印尼的1座年产煤炭150万吨的露天煤矿已然开建;中冶先后入股澳大利亚WaratahCoal和Resourcehouse;宝钢收购澳企Aquila;中投在2009年19亿美元入股印尼最大的煤商布密公司,这是中投2009年最大的投资;随后中投还投资加拿大南戈壁能源有限公司……
为什么从不缺煤、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为煤资源而苦恼的中国,包括煤企、电企、国家主权基金,甚至是工程承包企业会如此热衷地到国外买煤?
“企业行为,并非有什么国家政治驱使,一切都是利益使然。”国际煤炭贸易专家一语道破。中国占据世界煤炭消费的36.9%,且仍有进一步需求成长空间,而国内东南沿海为煤炭进口的聚集地,且处于煤炭利润的高端,“而长久以来国际煤价均比国内煤价低”,其中价差即是显而易见的利润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回暖,钢铁、水泥、电力等原材料的消费将快速增长,大大拉动对煤炭的需求。由于国内煤炭资源集中,故而价格一直坚挺,价格一直比外煤高。如秦皇岛港5500大卡的煤约在800元/吨,而澳大利亚进口煤价则低100多元/吨,企业当然愿意多进口煤炭,而这也是企业到海外寻煤的最直接动力,至少可以不用担心外国煤价高涨的问题,因为现今国内需求间接引导着国际价格,如若国内煤价高,则企业大量进口外煤,倒逼内煤下降,反之亦然。
来源:中国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