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三”标准倒逼摩托车产业升级?


作者:白马非    时间:2010-05-17





  从今年7月1日起,我国将对摩托车实施“国三”标准,届时,所有制造、销售、注册登记的两轮摩托车和两轮轻便摩托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值比现行标准降低50%以上,据测算,将有40万—50万辆不达标摩托车退出市场。这一政策无疑将加速行业内部洗牌。


  目前我国摩托车年产量达2700多万辆,其中大约1/3出口,2/3内销,内销量中大概有20%销往城市,80%销往农村。在全国有186个城市禁摩的情况下,摩托车最重要的内销市场在乡镇,截至2009年,我国摩托车的保有量约1.7亿辆,其中农村约有1.36亿辆。


  由于农村消费能力有限,导致国内摩托车的产业结构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在适应“国三”标准上难度不小。


  相比而言,外资或合资品牌在技术上准备较早,比如欧洲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欧Ⅲ排放标准,本田、雅马哈等出口到欧洲的摩托车都采用了电喷技术。合资企业生产的机动车进行技术升级相对比较简单,引入中国市场之前,大多数已符合要求,只要稍加改装就可以完成欧Ⅱ到欧Ⅲ的跨越。


  而对本土企业来说,“国三”的实施需要企业在管理、设计、生产、配套、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销售和维修服务等领域共同配合,在短期内难以达到要求。


  再加上“国三”标准的摩托车作为新的产品类型,需要经过检测、申报、试生产、批量生产等阶段,从生产到投入市场,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另外,我国摩托车产品的检测能力有限,国内共有4个检测站,月检测200个产品类型,而摩托车现有4000多个产品类型。目前,只有380个“国三”产品类型可以达到量产投入市场,“国三”摩托车产品的产量最多只能达到原产量的1/3,企业现有产能不能得到释放。


  在此情形下,整个摩托车产业都面临技术升级的考验,尤其是动力系统必须改善。据笔者了解,目前只有宗申、嘉陵、隆鑫等大型企业在尝试新型动力车,使用清洁能源,或者更新发动机和路由器,以适应新标准的要求。如果全行业都能尽快达到标准,无疑是实施“国三”最大的成功。(白马非)

来源:消费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