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来了。”这几乎是从金融危机以来一直蔓延至今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旋律。2009年,尽管遭遇金融危机,但中国对外投资仍实现逆势上扬。据悉,目前商务部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时期支持“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并结合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制造业、高新技术、新能源、服务业等行业对外投资。
中国企业的“出海”热潮正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而悄然复兴。
日前,由商务部和中国贸促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贸促会、欧盟委员会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大会上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今后2~5年内,61%的企业将显著或适度增加海外投资。而据商务部预计,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可能达到600亿美元。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较小、融资难、外汇管制、税收抵扣等难题依旧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对此,出席研讨会的国家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三部委官员纷纷表态将从政策及实际业务操作等多个层面全方位护航中国企业“走出去”。
后危机时代再掀“出海潮”
“机会来了。”这几乎是从金融危机以来一直蔓延至今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旋律。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司长李志群在此间研讨会上介绍,2009年中国全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43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5%。
不过,金融危机却结束了从2002年至2008年一直保持的年均60%的高速增长。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步伐的制约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贸促会在此间研讨会上发布的《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也显示,只有13%的受访企业表示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余企业均称对外投资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一比例较2008年的调查结果40%有不少下降,说明对外投资的企业已经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正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恢复。
调查发现,未来2-5年内,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意愿的大幅增加,显著增加投资、适度增加投资的企业比例分别为12%、49%,合计61%。
“这反映出中国企业希望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对外投资的意愿旺盛。”中国贸促会经济信息部部长赵晓笛说,特别是非洲,正逐步成为吸引中国投资的热点地区。
政府官员及相关人士对于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普遍看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在出席研讨会时指出,众多西方经济体在国内流动性严重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压力下,对于外来投资持更加鼓励的态度,甚至放宽了一些曾有所限制的投资领域。同时,部分国外优质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席卷后经营状况恶化,市值大幅缩水,急需战略伙伴的介入或接盘。这些原因都使中国企业拥有了通过较低的成本开展对外投资、整合国际产业资源的机遇。
“中国经济的发展给全世界带来了机会,中国企业应该走出去,寻求更大发展空间。”韩国大韩贸易振兴公社社长赵焕益也看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景。
商务部则预计2010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有望达到600多亿美元。李志群在此间介绍,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已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5.2亿美元,同比增长103.3%。
“走出去”的难题
不过,漂亮的数据之外,中国企业“出海”意愿日趋强烈的背后也难掩隐忧。
诸如随着非洲等新兴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的投资重点,当地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对投资的束缚却也开始显现。就在研讨会现场,中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的代表就提出,尽管目前在非洲等新兴市场投资利润不错,但由于这些国家采取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中国企业盈利难以换成外汇收回。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管理司副司长孙鲁军表示,如果是投资在中国的企业,无论是资金或利润,只要是合法合规的允许留存的,都完全可以汇回本国内,但对于中国投资海外的企业,中国的外汇管理部门显然鞭长莫及。
显然,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中国企业并不敢迈出海外投资的下一步。而这一问题,在外汇短缺的非洲和拉美国家是比较普遍的管制遭遇。
此外,融资瓶颈则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普遍难以突破的“老大难”。中国贸促会的调查显示,59%的企业利用自有资本对外投资,31%的企业对外投资资金来源于银行借款,这是中国企业获取海外资金的主要渠道。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多数企业对外投资规模较小,投资额达到1亿美元的企业只占到总数的1%,61%的企业对外投资额度少于100万美元。“尽管近年来国内大型企业特别是央企已开始在跨国并购领域里初露头角,但目前国内企业最为常见的境外投资方式仍然是设立国外代表处和办事处。”赵晓笛说。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仅规模小,而且集中在制造业,目的以开拓海外市场为主。而除却融资困难外,外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不了解、外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存在担心、公司缺乏国际经营和管理人才等也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最大担忧。
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指数只有20%。作为衡量企业跨国经营程度的一项指标,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企业跨国经营指数TNI中,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指数一般都在50%以上。
在赵晓笛看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海外投资开发资源的中国企业多是从事制造业。
“目前中国企业对欧盟的投资量很小,但是欧盟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欧盟驻华代表团贸易与投资处参赞赛阳就在研讨会上指出中国企业应多关注欧盟。调查显示,尽管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目的地已涉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49%的企业仍在亚洲地区投资,33%的企业在欧洲投资,只有少数企业选择到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投资。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视野和长远眼光有待加强,业务整合与文化交融任重道远。在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相机而动,量力而行。”周铁农说,一些西方主要经济体至今尚未走出经济低迷,国际资本市场剧烈波动,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劳资纠纷日益突出等等。这些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增加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的风险,给“走出去”带来了新挑战。
麦肯锡统计显示,过去20年全球大型企业合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以失败告终。
“保驾护航”政策将陆续出台
“如果不是当年依靠‘引进来’吸引外资的政策,中国或许无法完成从贸易小国走向大国的转变,而眼下,能否成功‘走出去’无疑是中国能否强国的必要条件。”在研讨会上,商务部合作司司长李志群如是阐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
显然,企业“走出去”将是政府所采取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是日,出席研讨会的国家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官员们亦纷纷表态,会从政策及实际业务操作等多个层面全方位支持企业“走出去”。
李志群表示,目前商务部正在研究制定新时期支持“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结合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制造业、高新技术、新能源、服务业等行业对外投资。支持企业投资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创新国际能源合作方式,鼓励企业在当地开展能源资源深加工。
此外,商务部还将健全企业走出去的服务保障体系,更新对外投资合作的国别指南和对外投资与合作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
对于上述企业代表关于外汇管制的疑问,李志群也回应称,商务部正在和这些国家磋商,建立金融合作的双边机制,推动双方在外汇、金融和银行管理方面的合作,目前这一工作已在进行当中。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管理司副司长孙鲁军则指出,下一步外汇领域将采取“简化手续,放宽限制,推进对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政策。2010年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贸易发展提供便利。
而税收方面的支持力度亦不小。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境外缴纳的可在国内抵免,对企业走出去时以实物投资的,可享受相关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当投资对象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国内税率时,中国企业往往不能享受东道国提供的税收优惠。例如,2008年以来,我国企业所得税率为25%。假定东道国征收10%税率,在没有税收抵免前,如东道国有8%的优惠税率,我企业在该国实际缴纳2%税率,但回国后要缴23%税率。
去年年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研讨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力表示,税务总局正在起草操作指南,准备对部分符合规定条件的境外所得允许采用简易的方法实施税收抵免,以加强该政策的可操作性。
王力还提到,今年税务总局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税收抵免政策,并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跟踪完善,中国还会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税收协定的合作。
来源:中国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