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新36条”并再次引发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热议。日前,由恒安集团、中华工商时报社等联合主办的“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高峰论坛”在福建晋江举行。与会专家认为,后危机时代,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门槛依旧很高,更多的民间资本为了寻求安全,大量外逃。
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辜胜阻在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内生增长不足,所谓“内生”就是消费和投资中的民间投资。现在国内的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的活力不够。虽然5年前我国就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破除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障碍,但进入状况依然不太理想。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垄断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行业垄断势力强大,市场准入存在多重障碍,民间资本面临“不能进入”的“铁门”。我国的垄断有些是寄附于自然垄断之上的过度行政性垄断,政企合一的管理机制使得部门垄断难以破除。由于部门利益和对非公经济的歧视等因素,有关部门往往对民间资本的进入设置有形或无形的附加或限制性条款。同时,准入审批条件模糊、程序繁琐、缺乏透明度使得民间资本面临“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障碍。垄断行业监管部门缺位越位并存,竞争管制与歧视性待遇并存,垄断行业改革滞后,也使得民间资本面临“进入也可能不得不退出”的不公平竞争的“弹簧门”障碍。
缺乏有效的优惠扶持政策,民间投资激励不足,民间资本“不想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往往投资大、收益低、回报周期长,民间投资难以享受到与国企同等的政策性补贴、税收减免和政府注资等优惠政策,民间投资缺乏激励。
投资服务体系不完善,投资环境不优,风险较高,民间资本“不敢进入”。目前,民间投资存在监管多、服务少的问题,缺乏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和投资信息指导,缺乏系统、专业的社会中介服务,民间投资风险较大。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的信用约束不够、政策不稳定或不连续,在一些垄断行业的民间投资往往会遭受投资中断风险和侵权损失,投资者利益保障存在较大困难。
此外,辜胜阻还指出,金融危机后,国企有4万亿元的财政经济刺激计划,国企受惠很多,民企受惠最小。有人估计4万亿元当中,小企业所享受的份额只有5%,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是偏向国企的。“去年上半年有一个统计,小企业只得到了天量贷款当中的8.5%。但8.5%的信贷资源却支撑了中国75%到80%的就业。”辜胜阻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更多的民间资本为了寻求安全,大量外逃。过去资本外逃是到外面注册一个外资公司还要回来,现在出去了就不回来了。”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非公经济36条”,但对于很多民间投资者来说,如果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出台,无论“新36条”还是“老36条”都只是空中楼阁。
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就坦言,新、老36条是一脉相承的;“新36条”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但还没有重大的突破:第一,没有明确提出打破行政垄断,没有明确要求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第二,没有讲清楚谁来监督落实?现在,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均已形成,动一动都很困难,要求政府相关权利部门、各垄断部门自己退出是不可能的。那么,谁来检查督促落实呢?这就迫切需要一个相关的权威部门来督促和问责,否则就会像“老36条”一样,初衷挺好,但没人落实,也没人反对,时间白白耗掉了,这是最令人担忧的。(胡斌)
来源:中国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