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制盐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经营粗放等问题也在逐渐凸显。特别是近6年原盐行业迅猛扩能超过4000万吨,供过于求矛盾将制盐行业推向改革的前沿,将对我国传统的盐业体制形成新一轮冲击波。制盐行业正在寻求整合突围。
据中国盐业协会副秘书长朱国梁介绍,盐业的扩能势头还在继续蔓延。从统计数据看,今后3年又是计划扩能高峰:分别为690万吨、535万吨和625万,到2012原盐总产能将超过1亿吨!因连年扩产,全行业闲置产能已超过1400万吨。由于我国制盐企业集中度低,多、小、弱、散、乱的企业组织结构,严重束缚了制盐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制盐企业形成很大反差。在目前产能高速增长与产大于销的矛盾下,分散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成为制约制盐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国盐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林家骅表示,我国制盐企业规模小、民营企业多,制盐企业总数虽然超过400家,但平均规模不足20万吨/年,6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33家,30万~60万吨的企业仅30家。前5位盐业集团产能仅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30%左右,显然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工业盐企业尝试进军盐化工领域。2005年,中国盐业总公司重组了内蒙古吉兰泰盐化集团公司,并上马了年产40万吨的聚氯乙烯一期工程;2007年5月,重组了湖南株洲化工集团公司,形成了年产30万吨聚氯乙烯的能力;去年,又控股了山西运城南风化工集团,准备上马聚氯乙烯项目。据了解,江西、江苏、河南、安徽等工业盐资源丰富的省市都在大力发展盐化工项目,在主要井矿盐产区湖北、江西、河南、陕西,湖盐产区内蒙古、新疆,都掀起了一股建设“两碱”项目的高潮,而且扩能势头迅猛。数据显示,工业盐在纯碱和烧碱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每生产1吨“两碱”产品需耗工业盐约1.55吨。
制盐下游的化工企业延伸产业链、配套产业以及循环经济,使行业外的石化、煤炭、玻璃等行业的企业资本进入制盐行业。资源配套型的湖盐矿盐场(厂)纷纷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建厂,如青海碱业、平煤神马、江西碱业、华尔润、台玻、河南金山等;资源整合型的盐矿盐卤水下游企业也陆续整合盐场(厂),如海化、渤化、云天化、哈密碱业、宜化等重点企业均表现出强烈的进取意识。
从产业周期上来看,“两碱”工业已经进入成熟期,已经造就并形成了一批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领军企业,并占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因为制盐企业有可靠的原料供应,能避免工业盐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效益总体上会好于传统“两碱”企业。
上海氯碱有限公司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分析,上下游企业凭着资金、原料、技术等诸多优势进入“两碱”行业,正在改变传统的“两碱”生产格局。这有利于整个行业以产业链的形式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而同时,这种趋势也将对传统“两碱”企业的发展形成挑战。
对此,中国盐业总公司一位负责人说,制盐行业可能考虑分步实施,首先在行业内引入竞争,逐步全面放开;或可借鉴国外经验,提供适当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保持专营政策不变,为行业结构调整、人员分流和机制转换提供准备时间。为加强全国盐业资源整合,我国将加快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盐业结构调整。
江西省盐业集团公司抚州公司总经理王一群表示,全国盐产品供给量远大于市场需求,能够满足盐业体制改革后的需求。所以说,当前我国进行盐业体制改革的条件已具备。朱国梁表示,创新盐业改革模式,给盐业企业带来新的活力是制盐工业的首要任务。行业内兼并、整合重组,淘汰落后生产力,是制盐工业今后的重点。
来源:中国化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