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改考验纺织行业极限承受力


时间:2010-07-12





  自从2005年7月开始实施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再一次加速。中国人民银行6月19日正式宣布,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在央行重申汇改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即6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一举突破6.80元关口,报6.7980元,创下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新高。


  汇改重启后,人民币单日上涨幅度超过4‰,已经逼近5‰的浮动上限,这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震动非同一般。作为中国最具出口竞争优势的行业,纺织行业必将最直接地感受到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产生的“冲击波”。


  悬在头上的三把“利剑”


  当前,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涨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无疑是悬在纺织服装企业头上的三把“利剑”。


  尽管笼罩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的阴霾正在逐渐消散,但是,这场债务危机产生的不利影响尚未完全释放,其后期影响程度仍然难以预料。


  欧盟是我国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所占比例超过20%。从今年初至6月25日,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幅度已经达到14.73%。


  但令人稍感欣慰的是,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量的80%均以美元结算,欧元贬值对我国纺织服装总体出口的影响也将有限。


  除此之外,原材料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挥之不去的“阴影”。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6月23日,我国328级国产棉价格已经涨到18089元/吨,较今年初上涨了21.57%。据中国海关统计,相比今年1月,4月份我国出口的纺织纱线和纺织织物价格分别上涨了5.88%和7.77%。由此不难看出,当前我国纺织企业的成本压力异常突出。


  成本飞涨的直接后果是,纺织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被再度“摊薄”。


  现如今,金融危机所致的需求萎缩的局面正在缓解,在全球市场刚性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量理应“顺势反弹”,但是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推高了出口订单价格,“量价齐升”的格局最终换来的是企业更加狭小的利润空间。


  雅戈尔日中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虞黎达表示,目前国内纺织面料企业的整体处境非常危险,“虽然今年企业不愁订单,但订单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而且还要冒着接到订单后原材料价格再度攀升的风险。”


  业内专家预测,原燃料、劳动力成本,国际需求复苏力度,人民币汇率弹性等诸多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下半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复苏的进程。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