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季度以来,在高成本和低钢价的双重挤压下,国内外钢厂均加大了减产力度。适当幅度的限产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市场供需,也使全球铁矿石需求明显减少,进口铁矿石价格和进口量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上周,国内钢材市场突然止住了连续下跌的态势,开始出现快速反弹。业内人士指出,对这一轮反弹应该给予密切关注。第三季度,钢铁行业面临的价格和成本压力仍然很大,钢铁企业应进一步加大限产力度,并让减产成为贯穿第三季度的主旋律,促进国内市场进一步恢复平衡。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粗钢日均产量为179.2万吨,比5月份的181.1万吨下降了1%,比4月份粗钢日均产量下降了2.9%。7月份,国内钢铁企业检修减产的数量比6月份进一步扩大,包括武钢、沙钢、攀钢、唐钢等大型企业也开始检修减产。部分钢厂已经开始了高炉停产检修,如宣钢自7月中旬起对5号2500立方米高炉进行停产检修,为期1个月,影响铁水产量约20万吨;攀钢新3号高炉停产检修18天,影响铁水产量约8万吨。据统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77家会员单位7月上旬共生产粗钢1384万吨,相当于日产粗钢138万吨,比6月下旬又下降了1.4%。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全国7月上旬粗钢总产量相比6月下旬的下降幅度大于钢协会员企业的下降幅度,因为目前大部分小型钢厂已经开始减产,预计国内钢厂的这种减产限产趋势将贯穿整个第三季度。
值得注意的是,自7月19日以来,国内钢材市场快速反弹,短短一周时间,各主要钢种累计涨幅最高接近300元/吨。在连续3个多月的下行走势和低位运行之后,这种反弹非常容易使国内钢厂放弃此前的减产计划,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产当中。
对此,一些业内专家表示,前期市场下跌主要是受宏观经济调整预期的影响,市场需求下降。目前,主要下游行业用钢需求并未见明显复苏,国内钢铁企业虽有减产,但供给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目前这轮反弹行情主要源自部分市场参与者对远期市场的人为拉涨,以及前期市场价格低过成本线导致的恢复性上涨,其能否持久还有待观察。因此,钢铁企业须对市场走势作出理性判断,谨慎释放产能。
6月份以来,国际方面的减产幅度也在扩大。据国际钢铁协会公布的数据,全球6月粗钢产量为1.19亿吨,钢铁产能利用率为80.6%,低于5月份的82%。2010年上半年,全球钢铁产量增长了27.9%,达到7.06亿吨,但是上半年全球多数地区粗钢产量依然低于金融危机前水平。6月份,除中国大陆外全球粗钢日均产量降至216.6万吨,环比降幅扩大至1.3%。数据显示,6月份欧盟27国日均粗钢产量环比下降3.0%,其中,德国环比下降2.2%,意大利环比下降5.3%;独联体6国日均粗钢产量为28.7万吨,环比下降7.1%;中东地区日均粗钢产量为5.3万吨,环比下降1.4%;亚洲地区日均粗钢产量为249.3万吨,环比下降1.1%,连续2个月环比下降。除中国日均粗钢产量环比下降外,日本和韩国两大钢材生产国日均粗钢产量环比也出现下降,其中,日本环比下降0.7%,韩国环比下降4.0%。
近期,安赛乐米塔尔在欧洲的3座高炉将进入例行检修,安赛乐米塔尔扁平材碳钢欧洲公司(FCE)产量可能下降10%左右。波兰Krakow厂5号高炉将在本月底开始更换部分炉衬,工程将持续至今年底,板坯产量每月将减少约9万吨。法国敦刻尔克厂2号高炉将停产至11月份,每月将减少5万吨的板坯产量;该厂板坯连铸机将在高炉停产期间进行升级改造,之后板坯年产能将达到750万吨。法国Florange厂6号高炉将在7月~10月间停产,每月减少约8万吨的板坯产量。此外,美国钢铁公司(USS)塞尔维亚公司也计划在7月底停产其2号高炉。
此外,最近3个月,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持续下跌。截至7月16日,62%品位的铁精粉价格已跌至117.90美元/干公吨(CFR天津),比今年4月下旬190美元/吨~192美元/吨的峰值缩水了约1/3。铁矿石进口也明显回落,出现连续3个月下降。6月份全国进口铁矿石4717万吨,比5月份减少473万吨,同比下降14.69%。
与此同时,6月份国内铁矿石产量达到1.02亿吨,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11.53%,同比增长21.96%。许多国内小型钢厂已经转向使用国内矿生产。分省份来看,国内最大的铁矿石产地河北省,6月份铁矿石产量达到4354万吨,环比上升8.9%,几乎比1月份翻了一番;由于鞍钢和本钢的矿山扩产,辽宁省6月份铁矿产量环比也增长了14.3%。
但是,国际铁矿石巨头不顾需求已明显减少的事实,继续提出第三季度合约价格上涨26%的要求。据称,力拓、必和必拓与韩国、日本客户签署的铁精粉第三季度价格为147美元/干公吨(FOB),而此前,第二季度的合约价格为110美元/干公吨。综合来看,鉴于全球铁矿石需求已明显减少,可以预计第三季度铁矿石市场价格的走势将难以支撑国际铁矿石巨头的继续提价。
来源:中国冶金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