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标准制定仍有三大困扰


时间:2010-08-06





  我国汽车标准有“等效标准”和“自定标准”的说法,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我国汽车标准的制定或者等效采用国外的标准,或者自己制定一部分标准。有业内人士提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应该减少“等效标准”,增加“自定标准”。也有企业抱怨,有些标准不符合国情,在实施中打了折扣。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所长、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吴卫的观点是:之所以要大量借鉴国外标准,是因为“时间紧、投资少、‘笔记’少”;标准问题主要出在实施和监督环节,而不是制定环节。这也是困扰我国汽车标准法规制定的主要因素。


  困扰一:时间紧


  据吴卫介绍,我国的汽车标准目前有100多项强制性标准(法规)、200多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和700多项汽车行业标准。标准化的本质就是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和降低成本,无论是等效标准还是自定标准,制定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在吴卫看来,大量采用国外标准,这是迫不得已。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很快,而自身的技术实力有限,在不同阶段,政府关注公众利益的重点不同,时间紧迫,如果有现成的国外标准就直接“拿来”。国外的一些标准非常成熟,我国再做类似的重复研究、试验没必要。另外,我国在标准研究制定方面的投资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做试验验证。


  吴卫强调,在采用国外标准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考虑到我国有没有应用的基础。把国外标准直接拿来使用,可以节省时间和资金,但这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采用国外标准时,我们要做一番借鉴和转化,要加入自己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等效制定标准不意味着会出问题。”吴卫说。


  困扰二:“笔记”少


  “我国汽车企业积累的技术基础数据太少,企业标准和企业研究也太少,也就是说,企业积累的技术‘笔记’太少。即便有一点,也很粗糙,无法借鉴。”吴卫说。在我国的汽车企业中,做基础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部门和人员凤毛麟角,这与跨国汽车巨头形成了鲜明对比。


  目前,新能源汽车很热,政府要制定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部件、相关设施的标准,以引导企业研发和配套。政府很急切,企业也很急切。企业想尽快地推广自己的产品,抢占市场,因此抱怨这方面的标准太少。“一个新产业的兴起,需要大量的标准法规。我们希望在与企业充分交流之后尽早制定更多的标准,然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所积累的‘笔记’实在太少了。尽管如此,在政府的主导下,新能源汽车的标准研究制定工作进展很快,例如在电动汽车充电接口问题上,我们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拿出了标准。”吴卫介绍说。


  吴卫认为,我国缺乏汽车相关数据搜集、分析和积累,也给中国汽车标准制定工作带来困难。他举例说:“比如在汽车事故方面,日本和欧洲已把对行人保护的要求列为法规,而我国没有全面、可靠的事故形态和车辆数据,各国的交通状况又不一样,直接采用国外数据显然不合适,所以机动车的行人保护要求在我国只能是推荐性标准。”


  困扰三:打折扣


  针对企业抱怨标准不合国情、在实施中打折扣,吴卫认为,问题大多出在实施和监督环节,而不是标准的制定环节。吴卫说:“乘用车企业在标准执行方面普遍表现得非常好,而商用车法规几乎个个在执行过程中都被打了折扣(只有客车稍好一些)。比如,商用车安装ABS是强制性标准,企业在上公告时样车都带着ABS,但批量生产向市场销售时就不安装了。这怪谁呢?我相信,绝大多数企业在排放标准和油耗方面都有成熟的技术储备,但在市场需求面前,它们只有选择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了。”

来源:中国汽车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