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轮胎利润缩水出口增速回落


时间:2010-08-17





  今年上半年,中国轮胎出口增势迅猛,共出口汽车轮胎8667.9万条,同比增长30%;出口交货值39.68亿美元,同比增长37.8%。其中,出口欧美市场汽车轮胎4418.7万条,占出口份额的51%。6月份启动的人民币汇改,将怎样影响下半年的轮胎出口走势?欧元贬值对我国轮胎出口影响会否加剧?记者为此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业界认为,总体看来,虽然出口退税取消不涉及橡胶轮胎,但汇率变化肯定会影响轮胎企业的效益,下半年轮胎出口增速将出现回落。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轮胎企业效益肯定有影响,但影响究竟有多大,目前还说不好。因为它是波动、缓慢上升的,不太好具体测算。”广州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勇智说。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秘书长蔡为民表示,从静态数据分析,初步测算如果人民币升值2%~5%,轮胎出口将无利润。据中橡协轮胎分会统计,43家主要轮胎企业上半年利润下降了9.4%,尤其是5月份利润环比下降了22.7%。


  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金荣表示,人民币升值肯定会使轮胎总体成本上升,但同时原材料的进口成本也会下降。比如我国天然胶75%以上依赖进口,进口合成胶的比例也在40%以上,进口成本的下降可以部分抵消出口成本的上升,至少可以抵消1/3,好的企业可以达到50%。他认为,企业不应仅仅盯住人民币与美元和欧元的汇率变化,还应该注意人民币与印度、越南、韩国等国家货币的汇率变化,因为中国的竞争力与这些国家相接近,他们可以成为我国轮胎出口的替代国。“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轮胎在性价比方面优势明显,这种差距不是人民币升值几个点就能消除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与相接近国家的竞争。虽然我们也有轮胎出口到这些国家,但是量没有欧美国家那么大。”


  据了解,欧元贬值也大大影响了轮胎出口企业的效益,尤其是以欧元结算的企业基本上没什么利润,企业对此积极应对。记者了解到,部分企业上半年对欧出口都提升了价格,抵消了一部分欧元贬值的影响。


  受美国轮胎特保案影响,上半年中国出口美国轿车胎1514.2万条,同比下降24%;出口交货值4.77亿美元,同比下降24.6%。但值得关注的是,5月和6月份对美出口却大大增加。其中,5月份出口275.4万条,出口交货值9076.9万美元,环比分别增长9.9%和12.5%;6月份出口313.6万条,出口交货值1.03亿美元,环比分别增长13.9%和13.5%。说明美国市场对中国轮胎仍有较大的需求。


  “但这种需求能否持续到年底不好说。虽然5~6月对美出口有所增长,但企业利润仍在下降。现在美国经销商处于去库存状态,这两个月都在观望,7~8月订货量就大大减少。现在国际经济形势非常复杂,不可预估。”邹勇智说。中橡协轮胎分会副秘书长谈玉坤则认为,到9月份特保关税将下降5个百分点,也许是7~8月订单减少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美国仍是中国载重胎出口的主要市场。1~6月,中国出口美国载重胎555.2万条,同比增长31.6%;出口交货值3.72亿美元,同比增长44.2%。其中,6月份出口117.5万条,同比增长56.5%,环比增长10.4%;出口交货值7823.62万美元,同比增长68.8%,环比增长12%。


  由于对美出口的大幅下降,欧洲成为中国轮胎,尤其是轿车胎的主要出口市场。1~6月,中国出口欧洲轿车胎2101.9万条,同比增长57.1%;出口交货值5.38亿美元,同比增长64%。其中,6月份出口390万条,同比增长41.2%,环比下降2.2%;出口交货值1.03亿美元,同比增长51.6%,环比下降1%。而5月份出口量环比增长15.2%,出口交货值环比增长17.5%。6月份载重胎出口量和出口交货值环比也分别增长0.9%和下降3.9%。


  沈金荣认为,6月份出口欧洲轮胎环比下降与欧元贬值有关,也与欧洲经济环境严峻有关。“都是5月份以前的订单,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消费增长预期大大减弱,导致订单大幅下降。”他表示,下半年轮胎出口同比不可能再大幅上升,国际市场补库存状态也将结束,需求将会趋于稳定。


  中橡协会长范仁德认为,欧洲债务危机至少在气氛上已经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今后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不好预测。如果债务危机仅仅是希腊等小国家,则影响不大;如果蔓延到整个欧洲,影响将会很大。


  蔡为民表示,从全球来讲,主要经济体都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问题,将被迫实行财政紧缩,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在外需减弱作用下,我国轮胎出口增速将出现回落。他同时提醒企业,应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出口高附加值的轮胎,提高出口贸易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和结算技巧。

来源:中国化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