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前的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今年初的三聚氰胺幽灵再现,到不久前的圣元“激素门”、“奶源门”事件,中国的乳制品业正如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所言,“不断发生的质量安全事件使行业‘恶名’远扬”。他进而表示,这种“恶名”的消除,必须实施行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自有奶源。
于近日在宁夏银川市召开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六次年会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表示,原料奶生产与乳制品加工处于长期不稳定的“买卖关系”,这种模式是造成乳制品行业一系列矛盾的根源。要争取用3年时间,企业生产所用原料乳,自有奶源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用2年时间将奶站收归企业所有,或由企业直接经营,彻底消除收奶的中间环节。还要改变目前按数量计价的收奶办法,实施以乳固体、质量综合计价的新办法。
数据显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前,我国2000多家乳品企业中真正拥有自有奶源的企业数量还不到10%。而对于奶源的管理,早在2008年三季度,工信息部就明确对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并从9个方面进行部署,要求合理划定收奶区域,禁止争抢奶源。2008年11月19日,13个国家部委联合制定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将整顿奶源列为最关键的措施,要求“到2011年10月底前,乳制品生产企业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此外,《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也就相关的生鲜乳收购、运输等内容作出规定。
不过,奶源建设问题以及收购仍是薄弱环节,奶源建设滞后。“自建奶源的成本很高”,业者指出:“建一个牛厂比建加工厂用的钱还要多,因为一头牛就一万多块钱。所以,要建两三千头奶牛的牛厂投资很大,企业的负担很重。”同时,由于乳业产业链横跨农业、工业、商业,上游的建设则涉及对基层农业的助推、整改以及与企业生产环节上的良好对接、统一化管理等问题。此外,一头奶牛的成长需要几年的时间,更何况要“跑马圈地”,又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还要承担资金投入的压力和可能性的经济、市场变量带来的风险。因此,乳制品行业的上游建设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系统工程。
由于成本过高,中国乳业只有伊利、蒙牛、光明、完达山等少数奶企有自建奶场,奶场成了乳业最为薄弱的环节。
比较之下,目前全国大约有奶站却多达3万多个,根据奶牛养殖现状,产生的牛奶收购站、点中除了挤奶和收奶相配套的集约化奶站,能保证原奶质量安全外,由养殖户分散在家中或放牧场自行挤奶,然后送往奶站统一收购和企业通过在偏远、规模小的农牧区由流动奶车到奶点或奶户家收奶,然后送往奶站或乳品厂这种“分散挤奶”,对奶牛体表卫生、乳房炎、抗奶的检测以及用具等卫生无法监控,同时牛奶不能有效及时制冷降温,客观上增加了牛奶的污染环节。更重要的是部分不法奶户,往牛奶里添加米稀、豆浆、三聚氰胺、刷罐水等非乳物质,给原奶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并且,乳制品企业失去了掌控奶站的实质性权利,让不法奶贩子非法谋取私利有机可乘。
另外,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显示,从2006年开始,全国奶牛存栏数同比增长3%左右,低于正常自然增长率8%。特别近十年来,我国的乳业似乎步入了超常规发展时代,所以出现了企业之间一方面为满足对原料奶的需求,互相跨地区交叉抢奶,尤其是奶源紧缺的秋冬季节,一些大企业更为来势凶猛,在远隔几百公里的对方内阜奶区,互相设立收奶中转站抢购奶源,也为不法奶贩子提供了制造假奶的活动空间。
所以,自有奶源的建设非常重要,乳品企业自建自管的奶站能使得管理体系健全、稳定且规范,能从源头上保障乳品的生产质量。虽然乳品企业多年如一日的奶源建设一度会成为企业的重包袱,管理成本高,环节多,导致奶源成本居高不下。但一旦乳品企业注重长远发展,深知“得奶源者得天下”,不停止建设的步伐,其回报会逐渐显露出来。
来源:消费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