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外扩内:轻工业转型中的必然选择


作者:史晓菲 理光    时间:2010-09-14





  轻工业依赖外需市场的状况有其一定的历史成因。近几年来,以投资、出口为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客观上造成了制造业高速扩张,产能过剩的状况,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受制于国内消费持续低迷,库存无法消化,必须在国际市场中找到出口。


  而这种模式恰恰也暗含着一种警示。只不过,当金融危机到来,这种警示成为了现实,外需市场似乎被瞬间摧毁,进而,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及相关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相继暴露出来。


  所以,如果说,之前出口导向产业集体转做内销是迫于一种无奈的话,那么在金融危机之后,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在稳定外需的同时主动开拓国内市场,则成为了企业乃至行业不得不面临的转型大命题。


  伴随金融危机的不断发酵,自2008年末以来,我国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旨在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在扩大内需政策大力支持下,在行业协会积极帮扶下,在企业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等多种因素推动下,扩内需的各项措施开始逐一显现政策效应。多方依靠现有的资金、渠道,挖掘国内消费市场,特别是针对农村市场制定了特别的销售方针政策,提供了产销适路的消费品,比如,政府出台的“家电下乡”等政策措施,得到了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积极响应,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部分企业的销售率因此走出低谷,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基础建设,农村消费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升。


  但扩大内需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轻工企业在出口方面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放弃国际市场,完全指望内需显然是不客观和不现实的。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外需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带动了相关产业、配套上下游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还扩大了就业,提升了居民消费,并有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和控制金融体系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对发展中国家在拉动内需和消费结构升级方面有着特殊效应,在相当长时期内,外需仍将是我国总需求的重要部分。


  因此,扩大内需的同时也必须稳定国际外需市场。在这方面,政府和行业协会显然也有所意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积极推动《轻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提高出口退税率并成为现实。


  可喜的是,目前轻工产品出口反弹速度加快,内销数字不断攀升,稳外保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