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4月份楼市调控不足半年,9月末,新的政策配套又扑面而来。业内观察人士认为,4月楼市新政药效未显,或至少是药效未达预期,当是“9·29”新政突降的主要背景。
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对100个城市全样本调查数据,今年9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均价为8363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70%,其中86个城市价格环比上涨,14个城市环比下跌。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早先公布的数据,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3%,15个大城市中,13个城市成交量环比上涨。整体平均涨幅达26.8%。而从房价细分表现来看,6个房价一线城市的同比整体平均涨幅为32.7%。显然,这份成绩单很难令决策层满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廖英敏告诉记者,应该说,今年4月份的第一次房地产调控一度遏制房价较快上涨的势头,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进入8月份,随着房价涨幅的回落、及商品房促销,积累的潜在需求陆续释放,加之货币流动性充足和通胀预期加强,部分投资者试探入市,房地产市场再度回暖。
9月末,中央有关部委分别出台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再次调控,并加大了力度。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地方政府严格实行问责制。二是多个房价上涨过快的一线城市出台了“限购令”。三是加大信贷政策的力度。四是督促加快住房供给的进度。更为重要的是,央行启动了利率调控的手段,提高了存贷款利率水平,增加了消费者购房和开发商建房成本。
廖英敏说,房地产调控政策总体上分为调控供给与调控需求两类。在以前的几次抑制性房地产调控过程中,都是从抑制需求入手。比如,对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和房地产金融政策等,但在抑制需求的同时也控制供给的增加,通常的手段是控制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在供不应求的格局下,压缩供给的结果当然是价格的继续上涨了。这就是2005年至2007年间房价越调越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2005年至2007年间的房地产调控要控制住房供给的增长,有其特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当时的背景是经济过热,必须控制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压缩房地产投资是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
廖英敏表示,以前的调控主要注重抑制住房需求,今年连续两次的调控,与前几年有较大的差异,宏观经济不存在过热的问题,政府在抑制住房需求的同时积极增加住房供给,进行双向调节,手段和方法比以前更加丰富。两次房地产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将使房地产市场各主体的心理预期和行为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趋势。
廖英敏预计,今年四季度房地产市场将出现需求萎缩、市场清淡、供给逐步增加的局面,房地产市场将进入调整期,随着住房供求形势的改善,房价将逐步回落。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自住性需求比较旺盛,一旦房价回落到这些需求可承受的水平,需求将逐步释放。(顾克非)
来源:消费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