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制造业大国,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自然有着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英德美日都曾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则是第五个。但中国这个后起之秀最为特殊,因为中国主要依赖于出口、组装和代工,与英德美日有着明显的、本质的区别。
种种困难不容小觑
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虽然逆势上扬,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可小觑:
一是利润越来越低。近年来原油等各类生产要素价格飙涨,人力费用、土地等也是涨声一片,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出口放缓等不利因素,“中国制造”的利润越来越薄,很多企业的资金(不少企业甚至挪用信贷资金)向楼市、股市转移。这并不奇怪,当炒楼、炒股的利润是制造业的几十倍时,如履薄冰地搞制造还有多大吸引力呢?
二是出口退税不可持续。改革开放30年来,廉价劳动力、低资源价格和高退税补贴这“三驾马车”,铸就了“中国制造”的辉煌。但出口退税补贴了全世界,中国人却没得到多少实惠,反而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出口还有一项负作用,结构性通货膨胀。现行制度下出口越多,央行接受的能看不能用的美元就越多,返还给出口企业的人民币也就越多,通货膨胀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如果人民币一再升值,必然会有大量的企业亏损倒闭,再怎么出口退税也于事无补。
三是大而不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难。少数中国企业在规模上虽然已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技术集成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大部分中国企业则还是生产要素和投资导向,走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增长、低效益的“四高一低”型老路,销售业绩增长依赖于涨价和市场容量的自然增长,而不是内生式、效益型的增长。笔者冒昧地认为,中国制造最核心的竞争力一是产能,二是价格,三是市场份额,四是质量,第五才是创新能力。所以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远不如表面上那么风光和强大。只要环保政策还不够严厉,只要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能生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有利可图,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就千难万难。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