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我国石化产业集中发力,迈步世界一流


时间:2011-01-13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模扩张速度空前,技术进步突飞猛进。5年间,我国石化产业集中发力,一批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等世界级规模的重大工程亮相神州大地,石化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基地化的新气象蔚为壮观;先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以千帆竞发的姿态亮相世界舞台,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项目进展顺利,自主创新技术不断刷新世界记录。


“十一五”初期,石化企业规模小而散、集中度低、许多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的状况引起广泛诟病。以炼油为例,当时,我国有炼油企业120多家,平均规模为年产261万吨,而世界2005年有炼油厂674家,原油加工能力41.2亿吨,平均规模达年产611万吨。


 在此背景下,《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成为指导“十一五”我国炼油和乙烯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政策,明确提出了“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5年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炼化业务投资比“十五”时期增长1倍多,新建了一批重大炼化项目,形成了8个千万吨炼油基地、4个乙烯生产基地,打造世界级规模炼油化工项目的实力显著增强。其新建的装置如大连石化千万吨炼油,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一体化工程等,均是世界级规模,实现了综合效益最大化。以此为依托,一批大型炼化生产基地和企业集群相继建立,大炼油、大化工战略格局全面铺开。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13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0个高硫原油、6个高酸原油加工基地的合理布局初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已成规模。短短5年间,中石化炼厂平均规模从年产489万吨提高到730万吨;年原油加工量从1.49亿吨增加到2.08亿吨,炼油一次加工能力上升至世界第二,年均增长率达7.1%,涨幅是“十五”期间的两倍以上。茂名、福建、天津、镇海的年产80万~100万吨乙烯项目相继落成,乙烯单套产能从年产46万吨升至63万吨。至此,中石化15套乙烯装置以“6大+5小+4合资”的格局,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3个经济发展最快地区。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