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行业结构调整八成中小企业面临出局


时间:2011-03-10





  虽然在征求意见阶段就已经曝光,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正式出台,还是引起了业界极大关注--春节前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环保部联合签发了这份文件,拉开了多晶硅行业结构调整的大幕。


  “《准入条件》按照优化布局、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原则,详细规定了企业应该达到的技术及产能标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


  八成企业面临“大限”


  对于多晶硅企业来说,《准入条件》已是一道“生死牌”。据了解,《准入条件》有几项硬性规定,包括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环境条件要求高的区域周边1000米内不得新建多晶硅项目,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80千瓦时/千克等。而按80万/吨的投资成本,每期3000吨/年的产能限制意味着25亿元的初始投资规模,这就将那些试图“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挡在了门外。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统计,目前国内的多晶硅厂商中80%都是中小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在几百吨左右,这些企业将难以达到新要求。而为了让这些企业有技术改造的空间,相关部门在制定标准时流出了1年的“观察期”,也就是说,2011年底将是这些中小企业被淘汰的“大限”。


  此外,在生产能耗环保指标方面,《准入条件》也给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这让那些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面临两难选择,即要么加大投入达到相关标准,要么选择退出。长期以来,国内许多中小型多晶硅生产企业依靠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电价方式得以生存,这些企业对生产成本的不敏感性导致了本该被市场淘汰的落后产能长期得以存在,相关部门只要严格执行《准入条件》上的能耗环保标准,这一不正常现象将得到极大缓解。


  同时,为了解决用电压力问题,《准入条件》倾向于新增产能更多的布局到中西部地区,优化多晶硅产能的地域布局。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用电价格较高,并且常常受到少电缺电的困扰,所以合理分配电力资源也成为《准入条件》的目标之一。


  行业集中度将得到提升


  在外界看来,《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出台,其影响将首先表现在企业实力差距拉大之上。业内普遍认为《准入条件》将引发多晶硅行业的大洗牌,一些已成规模的大厂将会从中受益。


  “这有利于行业内的大企业发展。后者可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行业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高。”中投顾问的分析师张平说。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